白樂崎專欄︰美國與民主亞洲的交往

 

白樂崎專欄︰

美國與民主亞洲的交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29/today-int4.htm

上週我們有兩件事值得感恩:

在美國,

我們歡慶感恩節,

緬懷「拓荒先祖」

(Pilgrim Fathers,

指首批移民到美洲的英國清教徒)

在起步維艱後喜慶豐收;

在台灣,

民眾則在選情激烈的五都市長選舉完成投票。

感恩節有悠久傳統,

而台灣民主則仍相當生嫩。

不過,

這場選戰的活力顯示民主已在這裡扎根,

這是值得感恩的事,

尤其在考量到這是許多人犧牲所換來,

他們努力不懈,

方令約二十年前的民主轉型成為可能。

然而,

展望未來,我們當思索如何捍衛民主,

並協助保護它不受到非民主中國的威脅。

目前,

中國正企圖以經濟利益利誘台灣,

譬如帶有甜頭的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一旦它認為可以下手時,

就會嚴格限縮台灣的自由與人權,

一如其在西藏與東突厥斯坦的所作所為一樣。

台灣若傾心於形同世維大會主席熱比婭

最近在華府演說中所說的這些「甜蜜承諾」,

將是不智之舉。

台灣需更致力與日本及南韓等區域內的民主國家結盟。

唯有與其他民主國家保持親近,

台灣才有可能培育並享有自己的民主。

這是否意謂兩岸間不應有交往?

非也,

正如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

司徒文最近所言,

兩岸交往仍屬必要。

不過,

兩岸交往必須遠為審慎得多,

才能確保台灣的權利、利益以及主權。

此一交往的前提,

必須是中國尊重台灣

作為一個自由民主國家的生存權;

必須是台灣確實獲得足夠的國際空間,

並能充分參與國際組織;

更必須是中國尊重台灣人民

以民主方式表達對自己前途的想法,

且不排除有關彼此和平共存的任何選項。

過去一年間,

美國也強化與民主亞洲的關係。

歐巴馬總統最近走訪印度、印尼、南韓及日本,

就是最佳例證。

不過,

美國必須更致力於將台灣

納入這個亞洲民主國家的架構中,

而不論在政治或經濟上,

台灣都必須把與此一東亞民主國家聯盟

進行更密切地整合,

列為政府優先要務。

積極參與

「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TPP),

將會是理想的第一步。

當今放眼全世界,

有兩種發展模式相互競爭:

一是

美國、歐洲及其他國家支持的民主模式,

這種模式認為經濟發展與公民自由及民主密不可分;

第二種是

威權主義的北京模式,

認為唯有嚴密掌控政治體系

才能造就快速經濟成長。

對某些人而言,

北京模式具有吸引力,

因為它似乎能帶來較高的經濟成長率。

然而,

有兩個理由說明這是在欺人:

中國仍處於經濟成長「S曲線」的底端,

此處的成長率就定義而言,

本來就會比處於曲線頂端的成熟經濟體成長率還高。

其次,

中國的經濟成長是以嚴重犧牲社會及環保為代價,

這些成本遲早都必須償還。

就各種指標而言,

台灣屬於成熟經濟體。

台灣人民努力創造出一個

安定的社會及乾淨的環境。

它需要有遠見的領導人

來維繫並鞏固過去所締造的民主成就。

讓我們盼望台灣會選出這樣的領導人。

然後,

這個國家在接下來的許多年間都能歡慶感恩節。

 

(本文作者白樂崎先生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

現為本報團顧問。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白樂崎先生所著的一本攸關台灣民主與兩岸關係的新書業已付梓,

相關資訊可參考www.amazon.com/國際新聞中心陳成良譯)

藍2年流失219萬票 馬拚連任警訊

 

藍2年流失219萬票

馬拚連任警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29/today-fo7.htm

記者黃維助/特稿

五都選戰落幕,

國民黨守住北北中三都執政權,

民進黨的總得票數與得票率

則創下「雙贏」。

兩年半的執政檢驗,

國民黨在地方選舉的得票數

與馬英九總統選舉得票數相比,

馬當選總統的七百六十五萬選票,

流失已達二百一十九萬餘票,

期中考的成績「難看」。

去年十七縣市長選舉,

國民黨拿到二百零九萬餘票,

和前年馬英九選總統時,

在這十七縣市拿到三百零九萬餘票相比,

選票流失近百萬票。

今年五都選戰,

國民黨獲得三百三十六萬餘票,

與馬選總統在五都的八個縣市

所斬獲的四百五十六萬餘票相較,

流失票數更高達一百一十九萬餘票。

一向被視為綠營選票堡壘的南台灣,

馬在總統大選時曾有所突破,

在高雄市與台南市的得票甚至超過民進黨,

綠營雖守住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與屏東縣,

未讓馬英九在這些縣市得票贏過綠軍,

但馬在綠軍傳統優勢票倉的得票卻已逼近民進黨。

中北台灣 選票流失更嚴重

而從去年底及這次的地方首長選舉來看,

國民黨的得票數

相較於馬英九總統選舉的得票數,

降幅頗大;

廿五縣市中,

僅連江縣長的選舉得票

較馬當年的總統選舉得票呈現正成長,

其餘廿四縣市可說馬英九的總統選票是全面性流失,

尤以國民黨自豪的中北台灣流失情形更加嚴重。

相對的,

民進黨則是重新穩固南台灣的優勢。

合計這兩次地方選舉的結果,

民進黨的政黨得票總數

及得票率均超越國民黨。

去年底的十七縣市長選舉,

國民黨雖以二百零九萬餘票

贏過民進黨的一百九十八萬餘票,

但加計五都市長選舉結果後,

民進黨在廿五縣市長選舉的得票數

高達五百七十五萬餘票,

足比國民黨多出二十九萬餘票。

兩次選舉合計,

民進黨也以四十八.二%的得票率

勝過國民黨的四十五.七%。

儘管地方選舉與總統選舉不同,

政黨得票數受到投票率高低、

候選人條件差異、

陣營分裂等變數影響而有消長。

然而國民黨

兩年下來流失二百一十九萬餘票,

且得票數與得票率雙輸給民進黨,

不僅是對馬政府最大的警訊,

也透露出第三次政黨輪替

變成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