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個不情願的軍事巨人?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0244507

克里斯·鮑爾貝(Chris Bowlby) BBC廣播電台第4台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talks to sailors of the German Navy while she visited the 'Braunschweig' warship on January 19, 2016 in Kiel, Germany.

Image caption

德國海軍正在敘利亞參加打擊

所謂的”伊斯蘭國”的國際軍事行動。

 

德國:一個不情願的軍事巨人?

======================

德國應當成為一個主要的軍事強國嗎?

這種事會發生嗎?

俄總統普京令東歐局勢不穩,

中東和亞洲的各種衝突使不斷產生的移民湧入歐洲,

美國總統特朗普質疑美國對北約的安全承諾,

這一切都使德國有理由感到不安。

德國總理默克爾5月對德國人指出,”我們必須為歐洲人自己的未來和命運而戰”。 德國軍隊目前已部署在從立陶宛到阿富汗和馬里等地方。 默克爾承諾將提高德國的國防開支。

但德國及其總理面臨著一個根本問題: 大多數德國人非常不願意走這條路。

德國人對自己的軍隊持懷疑態度,德國聯邦國防軍最近發生的一起醜聞更加深了這種印象。德國法律和議會對德軍的海外部署有著嚴格的限制。

Adolf Hitler walks past two files of guardsman in front of a huge swastika at a parade at the Lustgarten, Berlin in 1936

圖片版權 BBC Sport Image caption

二戰之後,很多人不希望德國再有任何武裝部隊。

 

最重要的是,有關態度是由歷史的陰影所塑造。

外界對德國的非軍事化努力非常成功,德國人對關於他們過去的戰爭亦非常敏感,今天最大的歐洲強國可能仍然是一個戰場上的弱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針對德國是否應該擁有任何武裝力量存在很多爭論。人們爭議的是,總有一天這一切會結束,就像當年的循環是以普魯士軍國主義擴張開始,以納粹德國的戰爭犯罪結束。

共產黨統治的東德依據德軍傳統成立了人民軍,而處於英國、法國和美國佔領下的民主西德則成立了完全不同的武裝部隊。

德國聯邦國防軍成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一個刻意縮減規模的武裝部隊,旨在保衛西德領土,而非被派往國外作戰。新兵在參軍後都被教導說,他們是”穿制服的國民”。

The crew of the U-boat

圖片版權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1958年8月,德國海軍船員在基爾登上一艘U型潛艇,

這是德國海軍在二戰後首次出海。

 

“持續不信任”

歷史學家詹姆斯·希翰說,

西德軍服確實看起來”真的很像巴士司機,而不是過去的近衛軍”。

希翰說,

現代德國看待武裝部隊的方式,就像各州看待其警察部隊的方式一樣。

他說,人們”對軍事機關仍有持續的不信任感”,

這種感覺”仍然很強,在某種程度上變得越來越強”。

 

所有這一切都是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持久恐怖的記憶,

這不僅涉及納粹罪行的恥辱,而且涉及平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摧殘。

Bomb damaged Dresden, pictured in March 1946

圖片版權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很多德國城市得在戰後重建。

圖為1946年的德累斯頓。

維克納·克雷澤爾(Werner Kraetschell)

是一個來自老式普魯士家族的新教牧師,他後來擔任軍中牧師。

他說,在二戰後,成千上萬的德國人在”沒有父輩人物”的環境下長大。

在談及德國軍事事務時,這仍然會引起他所稱的德國人的”內在反應”。

歐洲改革中心軍事專家索菲亞·比斯奇表示,

在德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

“如果你是一個士兵,你不能穿著制服乘坐火車。

否認,會有乘客說你是一名’兇手'”。

 

安全挑戰

冷戰結束,德國統一,

德國人因此相信和平現在或多或少會是持久的。

但基督教民主黨政治家、前國防部長約瑟夫·榮格認為,

“現實已經趕上了我們”。

但他承認,”人們的立場更多是由和平主義態度所左右”。

 

他說,”我們必須明確”,

需要制定新的政策來”克服內部和外部安全的挑戰”。

Soldiers of the Bundeswehr, the German Armed Forces gathering information about cattle prices on the outskirts of Gao, Mali on March 7, 2017

圖片版權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作為聯合國馬里多層面綜合穩定特派團

(馬里穩定團)的組成部分,

德國目前在馬里部署了1000名聯邦國防軍。

 

自東德和西德統一以來,德國已首次在海外部署部隊,但很敏感。

2009年,德國部隊在阿富汗參與的軍事打擊中有平民死亡,

有指控稱德國試圖掩蓋事件,

德國前國防部長榮格被迫辭職。

 

德國議會對德國部隊的任何部署行動監督很嚴,

綠黨在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德國綠黨議員、安全專家多麗斯·瓦格納表示,

她希望德國人在軍事行動方面更加克制。

Letters reading

圖片版權 EPA Image caption

德國多瑙艾辛根富斯登堡營地寫有”納粹出來!”的塗鴉。

 

“飽受煎熬的關係”

與此同時,舊的”公民軍隊”的想法仍在掙扎著生存。

德國已廢除徵兵,像其它現代軍隊一樣將軍力集中在小型特種部隊上。

上個月發生的一件醜聞暴露了

德國聯邦國防軍已遭到極端右翼人士的滲透,

包括一宗被指陰謀殺害難民庇護者的案件,以及參與慶祝納粹時代傳統活動等。

一些人說,有關問題被誇大了。但索菲亞·比斯奇表示,這顯示,”聯邦國防軍和德國國民之間仍然存在著飽受煎熬的關係”。

Angela Merkel and Donald Trump at the G7 summit in Sicily in May 2017

圖片版權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默克爾表示,歐洲已不能「完全依靠」特朗普領導的美國。

 

就德國軍方的未來展開辯論,現在看來已經變得非常緊迫了。

德國《法蘭克福綜合報》編輯貝爾霍爾·科勒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稱北約已”過時”,以及他對集體安全更廣泛的質疑,這對德國人來說,”大大出乎意料”。他說,沒有人會料到美國總統會這樣講。

科勒為此進行了激進的反思,並在德國著名報紙上倡議德國應考慮獲得自己的核武器。

但科勒相信,這種想法對大多數德國人來說,或多或少是”既不可想像,也不可思議”。

儘管有些人原則上反對何武器,但在過去數十年時間裏,很多人舒適地生活在美國和北約提供的核保護傘之下。科勒說,”沒人料到我們有朝一日也得考慮這點”。德國現在很少人願意這樣想。

獨特的歷史實驗?

德國目前的防務開支只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2%。

特朗普總統近日在推特上說,

“我們與德國存在巨大的貿易赤字,

此外他們在北約和軍費開支上遠比我們低”。

特朗普指出:”這對美國來說非常糟糕。這得改變。”

German Defence Minister Ursula von der Leyen at the Defence Committee of the German Parliament

圖片版權 EPA Image caption

德國國防部長堅稱,

希特勒在現代德國軍隊中沒有任何地位。

 

德國將抵制特朗普要求增加巨額額外支出的呼籲,

但預算資金不足的問題有時令人非常尷尬,

例如在2014年北約演習期間,聯邦國防軍的坦克沒有機關槍,

指揮官便用刷了黑漆的掃帚棍來頂替。

 

柏林該怎麼辦?

對默克爾和她的想法相當了解的維爾納·克雷澤爾表示,

她希望”強大的德國軍隊能夠承擔國際責任”,

但困難在於,”德國人民反對軍隊”。

 

也許,德國人將繼續進行獨特的歷史實驗,

試圖在沒有重大軍事力量的情況下成為日益增長的國際力量。

 

過去的影響依然很大。

無論發生什麼,都不會立即在國外行動起來。

 

相反,德國軍方將悄悄地進入一個非常不確定的未來。

===============================================

===============================================

[        德國聯邦國防軍                     ]

 

 

 

================================================

 

 

 

========================================

德國國防軍——吸引極右分子的磁石?

04.05.2017

http://p.dw.com/p/2cM5t

德國聯邦國防軍中尉弗朗克•A.(Franco A.)

涉嫌極右暴力事件讓政界和聯邦國防軍十分撓頭。

德國軍隊是否易於感染右翼思想?

這一問題與軍隊本身一樣久遠。

Bundeswehr Soldaten Tarnuniform (picture-alliance/dpa/S. Sauer)

(德國之聲中文網)

德國國防軍——吸引極右分子的磁石?

============================

安德烈·E(André E)毫不隱諱,

對自己的中尉銜頂頭上司說,”我是納粹思維”。

當時,他加入聯邦國防軍還沒幾天。

這名未來的坦克射手在外表上也完全是極右分子模樣。

因崇拜納粹衝鋒隊(SS),

他身上有”Blut und Ehre”(鮮血與榮譽)字樣刺青。

德國國防軍《軍人守則》第37條規定:

只有能保證

“每時每刻都願投身於保護憲法意義上的自由民主基本秩序”

的人才能被徵召為職業軍人或限役軍人。

 

穿軍裝的內敵

安德烈·E又接受了10個月訓練,學會了使用G3衝鋒槍、

投擲手榴彈。

這是17年前的事情了。

然而,安德烈·E並不只是一個普通的新納粹分子。

他是慕尼黑極右團伙”國家社會主義地下黨”(NSU)

審判案中的被告之一。

這一極右團伙受控從事炸彈襲擊、謀殺10人。

為什麼聯邦國防軍沒有阻止這個人?

在軍隊中新發生極右事件的背景下,

米夏埃爾·L.(Michael L.)的案子

也重又讓國防軍和國防部處境尷尬。

2012年,這名35歲的預備役軍人在阿富汗的昆都士(Kundus)

以軍官身份服役。

早在2008年,他就曾申請加入德國國家民主黨(NPD),

此外,他還是極右組織”卡塞爾自由抵抗”(Freier Widerstand Kassel)的成員。

卡塞爾憲法保護局將該組織明確定義為”新納粹組織”。

然而,儘管早已有了相關信息,米夏埃爾·L.仍得以參與阿富汗使命。

德國軍事保衛局(MAD)本該阻止發生這樣的事情。

到境外服役前,軍事保衛局必須審查所有當事軍人,

何以獨獨漏掉米夏埃爾·L.?

 

歷史陰影

易於感染右翼思想–自1955年建立以來,

聯邦國防軍便無法擺脫這一形象。

這並不足怪:

直至50年代末,聯邦國防軍仍徵召了

前希特勒黨衛隊的300軍官,

1.2萬多名前納粹軍官在聯邦國防軍內活動,

其中40多名納粹將領。

聯邦國防軍從一開始就背負了”褐色”(納粹的象徵色)遺產的重負。

與此相應,它對”穿軍裝的公民”這一戰後新方針頗存芥蒂。

在斯特勞斯(Franz-Josef Strauß,基社盟籍)任防長期間

(1956-1962),不少軍營冠以納粹將領的名字;

1944年7月20日的反希特勒抵抗運動的參與者被視為”叛徒”;

問責戰爭罪犯基本成為禁區。

直至1960年代,”恪盡職守”仍被視為軍人的最高品質。

在這一背景下,時任陸軍訓練專員卡爾斯特(Heinz Karst)

仍能宣稱,自由和民主並非”終極價值”;

此外對軍隊受到議會過度監控的批評之聲甚囂塵上;

1970年代起建立的聯邦國防軍各高等院校

不得不幫助清除這個在軍隊中依然活躍的”陰魂”。

但是,第一代年輕軍官們拒絕改革,

反對聯邦總理勃蘭特(Willy Brandt,社民黨籍)

與東歐和解的政策。

1980年代初,時任國防部長阿佩爾(Hans Apel,社民黨籍)

還因以下一番本無可爭議的話而遭受非議:

“武裝力量部分捲入了國家社會主義,

對此應負責任,…第三帝國這樣的非正義政權不能作為傳統的理由”。

Verteidigungsministerin Ursula von der Leyen (picture-alliance/dpa/G. Fischer)

國防部長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

取消了美國之行,凸顯了情況的嚴峻。

 

聯邦國防軍對極右主義掉以輕心?

然而直到今天,

聯邦國防軍顯然對極右主義仍富有吸引力。

軍中疑似案例中的多數涉及行”希特勒禮”或塗抹卐字標誌等

所謂的宣傳性非法行為。

軍事保衛局指出,尤其在18至25歲的軍人中存在右翼思想;

能使用武器、以及軍隊中的領導結構對他們構成最大的吸引。

 

問題是,有新納粹言行的人並不能輕易就被開除出軍隊,

此前,法院必須裁定當事人確實有右翼極端主義言行。

其實,線索並不少,但很多線索很晚才被發現,

或完全出於偶然。

軍事保衛局在”國家社會主義地下黨”謀殺案中完全失職一事

不禁讓人推測:部隊中極右主義言行雖被看到了,

但有關部門未對此作出反應,或只作出溫和的反應。

 

軍隊中存在 褐色網絡

所有”發現”的總合導致了聯邦國防軍的最高領導人-國防部長

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取消了美國之行。

這既是一種不尋常的反應,同時也凸顯了情況的嚴峻。

目前,有關方面已不排除部隊中存在著一張”褐色網絡”的可能性。

熟悉聯邦國防軍的人士認為,

取消義務兵役制是某些軍人傾向新納粹思想的一大原因。

前慕尼黑聯邦國防軍大學歷史教授

沃爾夫森(Michael Wolffsohn)便批評說,

聯邦國防軍現在缺少”普通公民”,

湧入軍隊的是極端主義人士。

他指出,這些人受到無償培訓使用武器的誘惑,

因為,”抒情詩人們自然不會願意從軍”。

2011年被取消的義務兵役制,

其初衷之一本是保障社會各階層、群體都會集結到部隊中

–即”穿軍裝的公民”這一原則。

 

瑞典也曾有過相應步驟,但在實施了職業軍人制7年後,

重又恢復了義務兵役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