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口下的政治傳播

 

槍口下的政治傳播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1/today-o7.htm

◎ 王泰俐

從五都選舉前夕,

一直到選舉當天,

各家電視台的新聞聚焦於連勝文中彈事件,

候選人幾乎銷聲匿跡於螢光幕上。

部分媒體重複播送

「連勝文鮮血不能白流」、

「只因政治立場不同就遭槍擊」、

「以選票制裁選舉暴力」、

「天佑台灣」等語言,

3D動畫則反覆呈現

子彈如何穿透臉部顱骨的驚悚畫面。

選前午夜十二點,

仍有談話性節目的來賓在未得知連確切病情前,

以啜泣的語調、

哀戚的神情討論連未來臉部整形的艱辛路。

這個場景馬上勾起選民

對二○○四年總統大選槍擊案的記憶。

兩次大選的槍擊案,性質雖然不同,

相同的卻是槍口下的操弄式的媒體傳播

政治學者德意旭曾經研究過

如何運用傳播激起人們高昂的情緒。

他提出一種「情感抽動」的概念,

解釋在傳播過程中

如何揭開隱藏於觀眾心目中的非理性邏輯。

例如,

許多美國人至今仍將日本人與珍珠港聯想在一起,

因此「珍珠港」

對美國人而言具有一種類似「神話」的效果。

只要喚起「珍珠港」意象,

一種非理性的「情感抽動」情結,

就會啟動日本曾傷害美國自尊、

奪走無數美國民眾生命的記憶。

兩次槍口下的選舉,

許多政治人物

對於如何挑動選民心目中

這種「情感抽動」的非理性邏輯,

顯然越見嫻熟。

特定意象或言語所勾起的情結,

只連結到特定陣營,

操弄的一方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然而媒體在選舉前槍口下的關鍵時刻,

難道不該有更高的自律標準,

以捍衛民主選舉的基本價值嗎?

難道無法判別政治人物操弄演出的動機,

還要在選前最後一刻挑起驚懼不安的社會氛圍嗎?

過去,

為了防範選舉訊息在媒體傳播中被操弄,

選罷法已有選前十天媒體不得公布、

報導與評論民調結果的規定,

也不得散布謠言,

意圖使人當選或不當選。

而今,

兩次選前的槍響,

已經在選民心中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印記,

也撕裂了民主社會的信任基石。

媒體與政治人物在槍口下的選舉傳播,

到了必須受到規範的時刻。

呼籲媒體應訂定

選前重大治安事件的報導自律準則,

並納入換照審查的機制。

而選罷法對類似事件中政治人物

或媒體臆測式或煽動式發言,

也應視同 「意圖使人不當選」的言論,

加以規範。

畢竟多數選民都不願意再在槍口下

令人疑懼不安的耳語氛圍中,

投下神聖的一票。

 

(作者為台灣大學新聞所副教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