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國加強對日本的「宣傳戰」

 

更新時間 2014年2月27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3:04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press_review/2014/02/140227_press_uk.shtml

南京大屠殺紀念

中國認為,對比德國在戰後懺悔屠殺猶太人,

日本所作的道歉遠不足夠。

 

英媒:

中國加強對日本的「宣傳戰」

 

英國《每日電訊報》周四(27日)報道,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下個月訪德的主題將是二戰。

 

報道指出,

中國向日本發動攻勢,

用媒體表現出德國的懺悔

「中國眼中的」日本

在戰爭和帝國主義擴張上「不足的道歉」。

 

對比宣傳戰

該報記者說,

上個月記者們被邀請到東北參觀日本戰俘營遺址、

上個星期則是被邀請到南京參觀南京大屠殺,

官員們並在為期兩天的行程中持續以二戰的猶太人大屠殺作比較。

 

發自南京的這篇報道說,

官員並安排大屠殺生還者接受媒體的採訪,

一名生還者流淚回想當時的情況。

 

報道記者菲利普斯說,

雖然日本領導人曾多次為二戰做出道歉表示遺憾,

尤其以1995年,

當時日本首相村山富市所作的道歉最為知名,

但是這些道歉都被

「淡化或者否認南京大屠殺的保守派政客與學者所抵消」。

 

報道認為,

習近平如果參訪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

不但可以讓中國表達德國在戰後「負責的態度」、

「也可以表達中國對日本曲解歷史的憤怒」。

 

霧霾蓋日

根據《泰晤士報》的報道,

中國的「殺人霧霾」已經向東吹到日本,

報道引述日本作者所稱的「民族主義」報紙《產經新聞》的話說,

「來自中國的危機也在空氣當中」。

 

報道指出日本當局警告PM2.5懸浮粒子達到不尋常的高濃度,

警告不要室外活動的地區則是遠達福島、

新瀉等日本北部地區。

 

報道說,在中國本身,

由於PM2.5的濃度仍然居高不下,

中國最大的零售網站「淘寶網」宣告用於過濾PM2.5、

銷量最佳的口罩已經告罄。

 

而不滿情緒也令中國民眾懷疑霧霾的起因是欠缺管理的工廠、

大量使用煤炭的火力發電、依賴有害、

低質量燃料運轉卡車的貨物運輸網。

 

報道也說,去年11月,

日本曾經發生懷疑是來自中國的霧霾,

但是後來發現是日本南部火山噴發所造成。

 

該報道的記者引述日本專家的話說,

和過去的情況相比,

這次的霧霾影響區域廣泛,

對日本而言,「是相當不尋常的」。

 

報道指出,在霧霾問題上,

就外交層面而言,

日本一般是採取不作聲的態度,

中國境內有大約20萬家「利用低廉勞動力、

煤炭火力發電以及寬鬆排放標凖」的日資企業。

 

質量指數

《金融時報》則是以內頁全版大篇幅、

搭配大幅相片的方式分析報道中國的霧霾空氣污染。

 

報道說,北京市民早上出門前,

就先用智慧手機的應用程式檢查當日空氣質量指數,

而世界衛生組織則是將中國霧霾形容是「到了危機的地步」。

 

這篇報道的插圖介紹,

PM2.5濃度大於300是危險、

201至300則是非常不健康、

151至200是不健康、

101至150時對敏感群體不健康、

51至100是尚可、0至50則是良好。

 

插圖中的石家莊(701)、

北京(517)等中國城市是到達危險的程度,

印度的德里(207)是非常健康的程度、

天津(188)、

深圳(163)、

上海(157)

越南的河內(152)同列不健康登記。

 

南京(117)是對部分敏感者不健康,

而美國的紐約(34)、

英國的倫敦(30),

在空氣質量上都是在良好的水平。

 

同版面的一片分析則說,

北京在爭取2008年奧運主辦權時

曾經誓言改善空氣質量,

當時關閉工廠、限制交通

加上後來的金融危機令許多工廠關閉了更久的時間。

 

原本北京只公布PM10,

但是褒少貶多,

後來為了和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競爭,

2012年一月改為發佈PM2.5。

 

華為的問題

《金融時報》電子版的一篇報道宣稱,

中國手機和通訊製造大廠–華為凖備揭開面紗,

披露公司所有人資料。

 

報道記者受邀到華為位於深圳的總部採訪,

向該報道記者展示賬冊 ,

並在記者質疑一筆265萬股股票轉手是,

董事會主任秘書立即將相關資料找來給記者查閱。

 

報道指出,

華為是由解放軍退役軍官任正非在1987年創辦的,

逐漸地成為世界最大的通訊產業公司,

但是也被美國質疑企業背景。

 

美國國會在2012年提案建議

禁止華為參與美國政府的採購,

因為「不能信任其不會受到某外國政府的影響。

 

報道也引述專家的話說,

公開股票持有人資料是積極的一步,

但是不會滿足批評意見。

例如華為有意開放員工持股,

就可能被視為「不是讓投資人分享股利,

而是讓管理層下的精英們真正地控制公司」。

———————————————————————————-

相關内容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