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要命的」不僅僅是空氣

http://big5.nikkeibp.com.cn/news/sino/64931-20130227.html

中國聚焦 2013/02/28 00:00

 

在中國,「要命的」不僅僅是空氣

 

【日經BP社報導】

2月初,記者有機會去了一趟北京,就先從那時的感想說起吧。

記者走下飛機舷梯後,便聞到一股像是機油的氣味。

由於北京空氣污染的新聞此前已傳得沸沸揚揚,

所以,記者做好了精神準備,但心裏還是想:

「唉,也可能是因為離飛機引擎太近了吧。」

一走進機場大廳,記者就在心裏想:「有人在抽煙吧。」儘管那煙味很淡。

環顧了一下周圍,卻沒看到放著煙灰缸。

北京的空氣很臟,是早就聽說的事情了。

儘管如此,

毫無疑問中國的空氣污染仍在加重,記者此次親身感受到了這一情況。

最終,直到離開北京為止,一直能聞到這種像似煙味的氣味。

因為有一些空閒時間,記者便來到了天安門廣場。

恰逢春節之前,所以,這裡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

記者問一位遊客:「怎麼樣?這裡的空氣不太好吧?」

得到的回答是:「(我們當地)西安也是一樣的。」

的確,從報導中國空氣污染情況的網站上也能看到,儘管有程度差別,

各地不良的空氣品質數據則是一個接一個。

靠近天安門的王府井商業街的狀況也一樣。

雖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戴著口罩,但人流量還是有所減少。

「讓人沒法心情愉快地購物」,

記者從住在北京的人的口中聽到了這種發自內心的感慨。

有消息稱,中國高級餐廳的銷售額比上一年下降了2成。

雖然輿論普遍的解釋是,新一屆領導人髮出了「節儉令」,

但可能也有人們為了避開污染而減少外出的影響吧。

春節期間有所好轉的空氣污染,隨著企業重新開工,又開始趨於嚴重。

雖然相關報導減少,但顯然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       

其實,

在中國「危險的」不僅僅是空氣,水和土壤的污染都在加重。

1月26日出版的中國商業雜誌《新世紀》中刊登了詳細報導,記者在此稍做介紹。

比發生「痛痛病」的日本富山縣污染更嚴重的大地

●甘肅省白銀市民勤村。

在這裡,50歲以上的大部分村民都為膝關節及骨頭的疼痛而煩惱。

他們吃的是當地收穫的玉米、小麥及土豆等。       

專家推測,從位於河流上游的工廠淌出的廢水值得懷疑。

這裡土壤中的鎘、汞、砷全都超過了國家規定標準,不適合進行耕作。

1998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平均每1000克土壤中鎘的濃度高達10.36毫克。

而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發生「痛痛病」時,平均每1000克土壤中含鎘才為2.27毫克。

白銀市民勤村的污染高達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的約4倍。       

理所當然,必須採取措施才行,

但當地並不富裕的農民用不起價格較高的黃河灌溉水。

大部分農民忍受著疼痛度日。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在有些地區,礦山廢石堆積如山。

從那裏滲出的有害物質使井水受到污染,農田收成大大降低。

在一個名為「打拉亥上村」的村子裏,土壤鹼化十分嚴重,

幾乎全村土地都不能耕作了。

根據打拉亥上村居民提供的數據,在從1999年到2006年的8年間,61人因癌症死去。而村子的人口還不到1000人。

該村被冠以「癌症村」這一不光彩的稱呼。

引發污染的大型鋼鐵企業包頭鋼鐵公司與當地居民就賠償事宜達成了協議。

然而,由於包頭鋼鐵準備的遷居地點的住房品質低,

因此,實際進行搬遷的住戶只是極少數。並且,補償金也大多未支付。

●在貴州省赫章縣,一直持續到1980年代的大肆煉鋅造成的土壤污染至今仍有影響。與甘肅省的事例一樣,土壤中的重金屬遠遠超過了標準。據介紹,農作物中也含有安全標準3倍以上的鎘。用這個地方生產的青菜製作的鹹菜是當地的知名產品之一。

       在某個鎮上,農民的平均年收入不超過3300元。雖然多數居民苦惱于類似風濕病的症狀,但卻無法就醫,只能靠止痛藥勉強維持。在別的村子裏,據說100名村民中,受「風濕病」之苦的超過30人。

即使採取環境對策也趕不上污染的速度
       其實中國政府已著手採取措施應對環境污染。在上海、北京及廣州等地限制發放汽車牌照,這實際上是對新車銷售進行控制。關於工廠廢氣、廢水的標準也一年比一年嚴格。群眾監督力度不斷加強,日本王子製紙公司設在江蘇省南通市的工廠就被迫調整了計劃。

但即便如此,環境污染仍在繼續。非但沒有好轉,情況反而日益惡化。

一直以經濟發展作為人事考核衡量標準的政府官員推遲實施環境對策,

由此造成非常大的不良影響。

官場舞弊導致環境對策實效性降低的情況,記者也時有耳聞。

但經濟規模達到目前這種程度後,無論如何採取對策都無法趕上環境惡化速度。

以中國名義GDP(國內生產總值)為例,2012年接近52兆元,而2000年僅為9.9兆元左右,不到10兆元。

雖然其間通貨膨脹嚴重時期較多,但從名義GDP反映的經濟規模擴大至5倍之多,由此不難想像給環境造成的負荷也在相應增大。

同樣,中國汽車保有量在2000年不到2000萬輛,而在2011年超過了1億輛,到2020年定會大幅超過2億輛。

這樣的話,無論如何改善燃效,降低環境負荷,都是杯水車薪。   

或許中國對環境造成的負荷,已經達到無法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程度。

中國經濟雖然可在短期內依靠慣性繼續發展,但如果像現在這樣公害繼續擴大的話,對國民造成的健康危害會非常大,終會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預測今後的中國經濟時,老齡化與環境方面的對策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因素。

(《日經商務週刊》記者:張勇祥)

■相關報導
中國大部被嚴重霧霾覆蓋的啟示
【好文回放】 悲哀的中國流行語「PM2.5」
台灣的廢水排放問題,毒害小鎮13年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