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為什麼攻擊美國?

http://chinese.wsj.com/big5/20130129/bog072450.asp?source=UpFeature

2013年 01月 29日 07:23

<<  成龍為什麼攻擊美國? >>

成龍在銀屏上以“拼命三郎”的形象著稱──為了全球數百萬粉絲,

他跳出窗戶,撞穿 壁,從屋頂翻滾而下。

而最近他還經常表演嘴皮子上的特技,說一些不那麼討人喜歡的話。

Associated Press

2012年12月23日,在香港舉行的《十二生肖》慈善首映禮上,功夫明星成龍正在配合攝影師拍照。

2012 年12月10日,成龍作為嘉賓參加香港鳳凰衛視(Phoenix TV)的熱門脫口秀節目“鏘鏘三人行”(Qiang Qiang)。

節目前十五分鐘討論的是成龍的最新影片《十二生肖》(CZ12),

一切似乎都很正常,但隨後話題逐漸轉向這位功夫英雄的愛國言論,

結果引發了部分網民的批評之聲。

“鏘鏘三人行”的主持人竇文濤說:

“他們有一些,至少是因為比如說覺得中國現狀有很多他不滿意的地方,

但是你老說中國現在這麼這麼好,他看著你就有點不順眼。”

成龍在回答中指出,

雖然中國有很多問題,尤其是腐敗,

但中國成為世界強國的真正成功是這十幾年。

“你講貪污,全世界──美國有沒有貪污?……世界最大的貪污!”

該言論被關注中國新聞的博客“豆腐部”(Ministry of Tofu)翻譯成英文後,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國際事務評論員費雪(Max Fisher)

撰文評價成龍的“反美主義”,

質問這位電影明星“長期擁抱美國電影市場,怎能如此直率抨擊美國”。

這篇文章一出,反響可想而知,後面跟著一千多條評論,

在社交媒體上也引起軒然大波,大多數是指責成龍“忘恩負義”,

並發誓要聯合抵制他今後的影片。

這與近期韓國藝人“鳥叔”朴載相(PSY)

因十年前反美演出而引發的美國公眾抨擊如出一轍。

然而,鳥叔的失當行為與成龍的反美言論有很大不同。

鳥叔十年前還沒怎麼出名,年輕氣盛,滿腔愛國熱血。

成龍則找不到這種借口,他世情練達,理應知道言多必失,

而且他的名氣足以讓自己的言論通過互聯網以每一種語言傳播到世界各地。

那麼,成龍為什麼甘願與美國粉絲分道揚鑣,

讓自己好不容易在美國建立起來的聲譽和形象受到影響呢?

他的這種言論至少可以說是輕率的。

(將其言論打上“反美主義”的標簽有些過於夸張;

美國人自己,比如動作演員查克•諾裡斯(Chuck Norris),

也經常抨擊美國文化、社會和政府方面的各種問題,有時候說得還更難聽。

不過,成龍說的這番話肯定會引起美國公眾的反感。)

我不敢百分之百確定這裡頭的原因,但願意嘗試猜上一猜。

1997 年,我寫過一本書,

叫做《我是成龍──我的功夫人生》(I Am Jackie Chan: My Life in Action)。

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本由他親口講述

自己如何從一個小人物成長為國際巨星的傳記。

那一年,我大部分時間都陪著成龍四處奔波,

一路聽他講多姿多彩人生的奇聞軼事:

父母是逃到香港來的難民,

小時候去香港的中國戲劇學院(China Drama Academy)拜於佔元為師,

當替身演員的艱難奮鬥,以及成為國際影星的坎坷之路

(但後來如火箭般一飛沖天)。

然而,在成龍豐富的人生篇章中,自始至終貫穿著一個不變的主基調:

孜孜以求地自我界定。

這就是為什麼他從小到大用過六個不同的名字,

包括陳港生、陳元樓、陳仕龍、房仕龍

(當時成龍父親說出一個秘密,自己家族其實姓房,在戰爭時期改為陳);

此外,成龍的英文名也經歷了從“Paul”到“Jacky”

最後到“Jackie”的過程。

這就是為什麼成龍身邊有一個由內部人組成的緊密小圈子,

外人幾乎不可能突破進去;

這就是為什麼成龍要求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對自己忠誠,

而他也會以忠誠相待;這就是為什麼成龍在1997年前是香港最活躍的文化大使,

而在香港回歸大陸後,現在又轉變成為新中國最熱心的支持者。

成龍這種對歸屬感的強烈追求是由不斷發生在他身上的

大大小小的拋棄、分離和背叛所造成的。

成龍的父母無力撫養他,

從小就把他托付給一個有權力把他“打到死” 的師傅,

在戲台上經過長達十載的艱辛訓練後,

他師傅宣布現在已經沒有他們所學技藝的用武之地,把學校關掉,

去洛杉磯安度晚年,而讓這幫沒念過幾本書的徒弟

在沒有成年人看護的情況下自謀生路。

在早年的從影生涯中,成龍不斷受到各種各樣的羞辱和打擊。

在功夫巨星李小龍的陰影籠罩之下,

成龍發現自己不得不模仿李小龍的銀屏形象,結果不但沒有獲得認可,

而且生存得也十分艱難。

(成龍這個藝名也有“成為李小龍”的潛台詞,反映出他年輕時渴望達到李小龍那樣的成功高度。)

從“百萬富翁導演”羅維的枷鎖中掙脫出來之後

(羅維後來聲稱李小龍和成龍都是自己一手帶出來的),

成龍創造出了讓數百萬影迷為之青睞的角色定位:

一個普通人和超級英雄的結合體,表面平凡無奇,實則深藏不露。

這種定位讓成龍在亞洲市場一炮走紅,

成為他那個時代影響力最大也最叫座的天皇巨星。

不過,這依然不足以讓他打入美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電影市場。

成龍在好萊塢推出三部作品,但都不甚理想:

《殺手壕》(Big Brawl)平淡無奇,

《炮彈飛車》(Cannonball Run)演得像個小醜,

《威龍猛探》(Protector)容易使人誤解。

成龍在這些影片中的角色和劇本內容都與其能力和個性不相符合。

在闖盪好萊塢的過程中,成龍與美國電影制片商和媒體有過不少交鋒,

給人留下或狂妄自大、或委曲求全、或種族主義傾向的不好印象,

而這種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難被扭轉過來。

1998 年的《尖峰時刻》(Rush Hour)給成龍帶來了夢寐以求的成功,

但拍攝這部影片的過程也印証了他對好萊塢的諸多疑慮:

成龍曾經私下抱怨,和他搭檔的影星克裡斯•塔克(Chris Tucker)

在《尖峰時刻2》和《尖峰時刻3》中分別拿到2000萬美元和2500萬美元的片酬,

外加一部分票房提成──遠遠超過成龍的片酬,

而塔克除了《尖峰時刻》系列之外幾乎沒什麼票房成功之作,

而且塔克不過是在影片中動動嘴皮子,

而他得拖著四十多歲的身軀在每個場景中摸爬滾打。

(成龍至今依然把《尖峰時刻》系列稱為自己“最不喜歡的作品”。)

因此,

成龍對美國這個國家、對美國人如何對待外國人、

以及對美國的價值觀是有點意見的。

在這種背景下,結合他畢生追求的“組織認可”,

成龍給自己貼上新中國首席宣傳官的標簽,宣傳中國正在從底層一步步崛起,

正在解決各種問題,勢必能夠影響世界未來等等。

由此看來,他時不時脫口而出一些冒失言論也情有可原。

2004年,成龍不滿支持台獨的陳水扁當選總統,

說台灣總統選舉讓人悲哀,是個國際笑話。

2009年,他號召在中國對自由加以更多限制,

說太自由就會像台灣和香港一樣,變得很混亂,中國人還是需要被管的。

此外,他還公開支持中國政府的審查制度。

成龍的這些言論引起中國網民的一片罵聲。

不過,即使說過這些話,甚至可能正是因為說過這些話,

成龍在中國的星途依然熠熠生光。

《十二生肖》只不過是成龍的中等水平之作而已,

但開映第一周就創下票房紀錄,而且持續升溫,最後總票房達到1.3億美元,

成為史上第二賣座的國產影片。

在成龍四十年的從影生涯中,如果有一件事情他很擅長的話,

那就是高空落地,化險為夷。

Jeff Yang

————————————————————————————————-

[ 相關内容 ]

英媒:愛國教育扭曲中國人世界觀 [ BBC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