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訪日:默克爾和安倍的裂痕暴露無遺

15-03-2015

http://cn.rfi.fr/%E6%94%BF%E6%B2%BB/20150315-%E9%BB%98%E5%85%8B%E5%B0%94%E8%AE%BF%E6%97%A5%EF%BC%9A%E9%BB%98%E5%85%8B%E5%B0%94%E5%92%8C%E5%AE%89%E5%80%8D%E7%9A%84%E8%A3%82%E7%97%95%E6%9A%B4%E9%9C%B2%E6%97%A0%E9%81%97/

作者柏林特約記者丹蘭

 

media

015年3月9日,

正在東京訪問的德國總理默克爾

與日本首相舉行聯合記者會。

 路透社

 

默克爾訪日:

默克爾和安倍的裂痕暴露無遺

=========================

德國總理默克爾本月9-10日訪問了日本。

 

既然是訪問盟友,本來應該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但默克爾這次訪問的主調卻很不尋常。

 

她多次以德國為例,要求日本正視歷史,

還呼籲日本要妥善解決二戰慰安婦問題

 

日本外長對默克爾顯然不滿,

公開拒絕了默克爾的委婉批評。

 

本來就已略顯薄弱的德日關係

忽然間增添了一個新的緊張因素。

默克爾訪日成了令人深思的國事訪問。

 

德國和日本雖然是親密的盟友,

但兩國首腦的關係談不上融洽。

 

《明鏡》周刊寫道:默克爾七年後再訪日本,

這對親密的盟友來說,休息時間夠長的了。

 

事實上,默克爾不管是和日本這個國家,

還是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這個人,都熱乎不起來。

 

雖然在烏克蘭、俄國和伊朗等問題上,

兩國首腦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分歧,

但在核能或金融政策上,兩人卻談不攏。

 

只不過在默克爾訪日前,兩國首腦互不批評而已。

 

默克爾在歐盟多年來倡導節約,

而日本的國債卻高達國民生產力的270%。

 

儘管如此,日本的日子似乎過得優哉悠哉。

 

而希臘的國債才不過170%,但希臘卻好像撐不住,

一副就要崩潰的樣子。

 

默克爾在日本談正視歷史,這可能會帶來麻煩,

因為就在最近一段時間,

安倍晉三就日本二戰罪行多次發出了怪異的民族主義語調。

 

德新社發現:

默克爾在日本把德國展示成了一個形象正面且光彩耀人的榜樣國。

 

默克爾這般做秀,與默克爾不看好安倍的許多政策有關。

 

安倍的民族主義傾向,

加劇了日本與中國和韓國的緊張局勢,

這一點柏林不是沒看見。

 

最晚自2014年以來,

默克爾便知道東亞是個棘手的問題了。

 

這一年,中國國家主席、韓國總統、日本首相在訪問柏林時,

都試著就有關日本戰爭罪責的爭吵給自己加分。

 

日本雖然連年處於經濟危機,但在金融政策上,

以廉價貨幣、大印鈔票為核心的“安倍經濟學”受到美國和英國的首肯,

使重視金融穩定的默克爾

在二十國峰會和七國峰會上受到孤立。

 

默克爾當然要藉訪日這個機會,

在外表友好的氣氛中讓安倍也吃點苦頭。

 

於是,她在日本一登台,就以德國為榜樣,

勸告日本正視歷史。

 

不過,為了不讓安倍過份難堪,默克爾又表示,

沒有受害方願意和解的立場,和解是難以達成的。

 

默克爾這就把球又踢給了中國和韓國。

 

默克爾七年後才再次訪日,

而訪問中國近年來則幾乎年年不斷。

 

雖然日本還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但默克爾訪日期間,

德國主流媒體上看不到雙方簽署經濟合作合同的報導。

 

《法蘭克福匯報》說,

默克爾是去給安倍上了一場德國歷史課。

 

而中德領導人互訪時,

不但有關雙方簽署合作合同的報導令人目不暇給,

而且雙方關係不斷升溫,

媒體為此經常爆出雙方領導人互表熱情的場面。

 

默克爾熱哪一頭,冷哪一頭,在此不言自明。

 

《圖林根匯報》指出:

日本美化和淡化二戰罪行的痕跡多處可見。

 

 默克爾勸誡日本要正視歷史的原話被日本官方電視台刪掉。

 

由於日本對外來批評很敏感,

默克爾走出核能的呼籲也不會得到日本的回應。

 

說得好聽一點,默克爾是訪問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但事實上,

默克爾是訪問了一個“正在衰敗”的國家。

=================================================

歐洲戰後和解也歷經曲折

2015/03/12

http://zh.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13475-20150312.html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記者

赤川省吾 柏林

 

歐洲戰後和解也歷經曲折

====================

  第2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70年。

 

德國被視為「對過去道歉」的成功案例,

但實際上,

由於冷戰格局等構成阻礙,

德國戰後的歷史認識也曾走入迷途。

 

如果翻閱戰後歷史,就能發現歐洲一邊受到困擾,

一邊花時間推進和解的實際情況。

  呼籲正視戰爭責任的德國前總統魏茨澤克於1月去世。

 

鄰國波蘭總統科莫羅夫斯基隨即向柏林發出電報,

稱「對於和解取得進展表示感謝」

德國總理梅克爾和法國總統奧朗德

(reuters-kyodo)

 

      儘管德國蹂躪了波蘭的國土,

但德國與波蘭仍然形成了蜜月關係。

 

同時居民之間的隔閡也很淡薄。

 

但是,走到這一步的道路卻充滿曲折。

 

       戰後很快啟動的「去納粹化」半途而廢。

 

在佔領軍的指揮下,

德國曾試圖從公共部門等清除納粹相關人士,

但隨後冷戰開始,美國改變了方針。

 

有分析認為,

為了將德國作為對抗共産主義陣營的防波堤加以利用,

對於擁有專業知識的納粹黨員重獲重要職務,

美國選擇了睜一眼閉一眼。

 

那是「對過去沉默」的時代。

       德國再次開始面對過去,

是1960年代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殘暴行為遭到曝光之後。

 

政界並未輕而易舉就積極反省。

 

德國右派議員對自虐史觀提出異議,

對於需要在何種程度上懺悔掀起了大討論。

      當時站出來的是魏茨澤克總統。

 

「年輕人也負有責任」,

在登上戰後政治金字塔頂端的魏茨澤克在1985年的演説中,

顯示了德國將永久對戰爭做出道歉的決心。

 

同時,不僅是猶太人,還提到了波蘭和蘇聯的犧牲者。

 

於是,充滿曲折的歷史觀的方向性得以確定。

        其基本宗旨也被梅克爾政權所繼承。

 

甚至進一步深刻「反省」,

承認對於第1次世界大戰和19世紀的普法戰爭,

德國也存在責任,這成為了最近的潮流。

        利用卓越的外交手段

將德國推向歐洲列強地位的普魯士首相俾斯麥也成為批判的對象。

 

「對法戰爭是錯誤的」,

德國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3月4日在俾斯麥的母校發表演講時,

毫不客氣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施泰因邁爾表示,

這場戰爭遭到德法的憎恨,引發了2次大戰。

 

他認為,普魯士的富國強兵政策是「納粹黨的準備階段」。

        與日本不同的是,

德國將「對過去道歉」與安全保障政策等結合起來。

 

德國總理勃蘭特1970年在波蘭雙膝下跪向猶太人死難者道歉。

 

當時的德國政府推行共産圈外交。

 

德國國內也有觀點表示,

德國在擔憂美國和以色列的同時,

為了與東歐和解,上演了經過精心設計的一出政治戲。

        在德國眼力,實現歐洲一體化也是「道歉」的一環。

 

其意在彰顯德國是歐洲的一員。

 

幸運的是,周邊國家接受了德國

 

去年8月,

德國總統高克在訪問法國參觀第一次世界大戰激戰地時,

與法國總統奧朗德沉默相擁。

      儘管如此,歷史的清算並沒有結束。

 

在債務危機的背景下,

對於德國「獨佔鰲頭」、

用德國流的思想來渲染整個歐洲的做法

在歐洲地區引起了強烈反對。

 

希臘日前重提了遭受德國侵略這一事實,要求提供戰爭賠償。

 

對殺戮猶太人等有深刻反省的德國社會目前仍存在種族差別和偏見。

 

永無休止的考驗仍將繼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