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沒那麽差?

2015年10月19日 07:07 AM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email protected]

FT中文網財經板塊主編 徐瑾

【作者微博】

 

中國經濟沒那麽差?

=================

中國經濟不僅是中國問題,

2015第四季度能否反彈成為全球爭論焦點。

正如《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所言,

過去是美國打噴嚏全球經濟就感冒,

現在還應該加上中國一打噴嚏,全球經濟也感冒。

 

剛剛從歐洲訪學歸來的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院長張春對筆者表示,

目前國際社會主要關註兩個問題,除了美聯儲何時加息,

就是中國經濟何處去。

 

今年第三季度中國官方GDP增長6.9%,增速為 2009年第一季度以來最低。

此前,各家機構對於中國真實GDP到底是多少分歧日趨明顯,

低的接近5%左右,高的則表示7%起。

 

關於中國經濟規模因統計因素被低估的看法近期也重新泛起,

比如有海外智庫認為,因為目前中國使用1993年聯合國服務業統計標準,

服務業等產業規模被低估,因此經濟規模被低估,

GDP也要相應上調,那麽中國真實經濟增速起碼高於官方目標7%。

 

經濟學預測基礎是模型,但是模型的結果卻往往千差萬別,

中國統計數據也成為研究者的巨大考驗甚至噩夢。

 

國際學界對此也爭論不休,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霍爾茲認為中國官方名義GDP可信,

只是GDP平減指數有問題,

而經濟學家伍曉鷹則認為中國的官方數據存在根本缺陷。

 

對比之下,張春認為中國經濟沒那麽糟糕。

 

根據張春團隊模型的初步結果現實,

雖然中國經濟整體趨勢會有所向下,

中國經濟在第四季度可能迎來反彈,

到了明年第一季度可能反彈7.1%。

 

從全年而言,根據高金宏觀金融研究中心此前7月的預測,

2015年年化GDP增速為6.9%,2016年為7.2%。

 

張春認為當前經濟學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把基礎問題研究清楚,

解決中國數據問題,建立有“中國制度特徵”的經濟模型。

然而模型能否告訴我們經濟的全部真相呢?

從模型到經濟,其間鴻溝正如黑板到真實世界的區別,

經濟學界主流也因未能預測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而備受外界拷問。

以DSGE(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為例,

這是宏觀研究最近二三十年最為偏好工具之一,

帶來巨大的學術生產力的同時,其實證以及預測的準確度也備受質疑。

 

對此,張春強調模型首先對於理解經濟有幫助,

但並非萬能,也有局限,其次模型如果不能考慮中國特色,

例如直接用美國模型來套中國經濟,即使有結果也意義不大,因為中國特色太多了,

“首先資本賬戶是關閉的、利率是控制的,

有國有企業而沒有完善金融市場、依賴銀行融資……研究之中應該考慮這些因素,

如果中國要改變會有什麽結果,究竟有好處壞處,有什麽trade off (權衡)。”

 

模型可以提供理解框架,但是往往無法直接給出預測結果,

從研究過程到政策建議之中,需要結合經驗以及實際狀況。

 

以資本賬戶開放為例,張春認為中國資本賬戶開放不是為了開放而開放,

是為了響應實體經濟的需要,

“中國經濟越來越強大,企業要走出去投資,

百姓資產要全球配置,

金融要為經濟服務,如果資本賬戶還關閉,

那麽就不能很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至於外界最為關心的風險等因素,

他認為中國資本賬戶和國外資本賬戶開放形式最終完全不一樣,

可以通過類似自貿區賬戶等方式控制。

 

張春是中國高考恢復後第一批大學生,

高中就喜歡讀《資本論》的他從數學轉向金融學;

80年代執教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2004年選擇回國,近年學術興趣之一是宏觀研究,

原因在於中國宏觀經濟“太重要了”,

而目前國際學術界對此興趣空前。

 

張春目前主要論文合作者包括學者査濤、劉錚、朱曉冬等人,

例如今年他與查濤、陳凱跡

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宏觀年鑒(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上

發表的一篇論文(Trend and Cycles in China’s Macroeconomy),

指出中國經濟投資過度根源源於只有重資產企業和有政府擔保的企業才能獲得融資,

因此中國金融體系需要為各種企業開拓更多的空間,

同時中國金融機構要學習和研究更先進的風險評估和控制的方法。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查看三位作者在FT中文網介紹《重新發現中國經濟的 “典型事實”》

 

中國越來越重要,

但是國際社會和中國之間存在雙向信息不對稱,

最典型的案例是今年8月11日中國匯率改革。

此前,上海發展研究院喬依德近期亦在FT中文網撰文談論中國經濟政策對外溝通的重要性,

(參見《中國經濟政策:理解和溝通》)。

張春認為海外往往因為不透明看不太懂中國經濟,

匯改之際他正在美國,目睹了國內外的信息差:

一方面懂行的人明白發生了什麽,

另一方面海外也存在不理解,不少人甚至認為中國貶值是因為經濟撐不住了,

斷言中國經濟要垮了。

 

除了加大透明度之外,

他認為監管者預期引導也很重要,

全世界央行對投資預期引導的重視都在加強。

 

三季度經濟數據公佈後,

關於中國經濟增速的懷疑與討論都還將繼續。

 

比起小數點之後的變化,

市場和民眾更為關心的問題在於,

中國究竟有多大改革意志,

進行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轉型?

 

這將是未來的最大不確定性。

 

在FT 2015中國高峰論壇上,

張春強調政府應從四方面推動轉型,

即要加大社保投入、加大服務業改革開放、

解決所謂的輕資產企業的融資問題,

最後則是中國的金融監管和決策一定要更專業化和透明化。

 

目睹2015年股市、匯市動盪風波之後,

可見中國經濟的潛在影響力已經遠遠外溢

中國市場的一舉一動已經成為全球市場不可或缺的考慮因素。

 

未來的中國,

是繼續擔任世界經濟的強力引擎還是潛在的黑暗風險點?

 

事實或許在於,

中國經濟規模的低估中國經濟增速的高估同時存在,

二者調整之後的真實面貌,只能期待經濟學家逐步揭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