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都選舉看主流民意

 

從五都選舉

看主流民意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29/today-s1.htm

從民調或選舉造勢場合的氛圍看來,

一般預料綠營在五都選舉中

至少可以拿下三席,

若是情況樂觀,

甚至可能取得四席,

而五都全拿亦非不可能之任務。

然而,

選舉結果卻大出各界預料,

民進黨在總得票數

贏國民黨逾四十萬票的優勢下,

竟然只保住原有的南二都,

大台中以些微票數飲恨,

而北二都則出現大幅差距,

綠營堪稱遭逢一次重大的挫敗。

在單一席次的首長選舉中,

贏一票的一方就是勝利者,

即使輸的一方

在其他選區得到壓倒性勝利,

也不能彌補或轉移,

因此綠營得票數

固然多了國民黨四十多萬票,

仍未能改變藍綠既有的政治板塊,

在五都選舉中只拿到二席就是失敗,

不能像鴕鳥般逃避事實。

再者,

雖然投票前夕發生連勝文遭槍擊事件,

一顆子彈的效應

或許成了選情逆轉的重要關鍵,

但綠營支持者仍要遵守民主基本精神,

接受選舉結果,

不能像藍營在二○○四年後

以二顆子彈為藉口不認輸,

掀起街頭對抗,

大鬧台灣整整四年,

造成政局動盪與社會不安,

直到他們拿到政權,

方肯罷休。

不過,

每次選舉基本上是一次民調,

主流民意何在,

於席次上無法精確掌握,

可能出現失真狀態,

但是總得票數與得票率,

卻可以反映出真正的多數民意。

因此,

若是陷在席次得失的框架裡面,

就無法了解選舉的意義與主流民意趨向,

更不能正確解讀

民眾在選舉中所要傳遞的訊息。

從這個角度思考,

本土陣營就可以全盤翻轉

對這次選舉結果的刻板印象,

找到再出發的方向與動力。

因為此次五都市長選舉,

國民黨固然拿下三席,

但得票數總計三百卅六萬九千零五十二票、

得票率四十四.五四%,

而只取得二席的民進黨

卻得到三百七十七萬二千三百七十三票、

得票率四十九.八七%,

無論在總得票數與得票率上

藍營均輸給了綠營

若是五都

加上

去年的縣市長選舉,

民進黨在全國地方政府選舉獲得五百七十五萬票,

比國民黨的五百四十六萬多了約三十萬票,

得票率也以四十八%

領先

國民黨的四十五%,

加上最近多次選舉,

民進黨的得票率呈現向上揚升的趨勢,

已經快要過半了,

故而若謂五都選舉國民黨是慘勝,

贏得了面子,卻失去了裡子,

絕非綠營自我安慰的阿Q式精神勝利法。

更重要的是,

若比較馬英九選總統時的得票數,

則執政兩年多的馬政府大約流失了兩百萬票,

加上馬總統的民調支持度

一直在三成左右的低檔浮沈,

因此二○○八年以七百六十五萬票

與五十八.四五%得票率,

像秋風掃落葉當選總統的馬英九先生,

尋求二○一二年連任,

勢必面臨嚴峻的挑戰。

何以致此?

主要癥結在於馬總統競選時以「愛台灣」為訴求,

大賣「六三三」膏藥,

吸引了七百多萬高票,

可見選民對他寄託之深。

遺憾的是,

馬英九上台後立刻將他的承諾拋諸腦後,

露出終極統一的真面目。

不論在主權、軍事或經濟,

皆仰中國之鼻息,完全聽任中國的指揮,

什麼事都必須跟老大哥「通通氣」,

大至簽署ECFA,

小至中國學生的獎學金,

再再以中國為考量,

忘卻這塊土地上弱勢民眾的生存。

在他的執政下,

台灣不僅失去了獨立主權,

台灣民眾在精神與物質上,

皆被綁在中國,

成為中國的奴隸。

加上馬政府執行力欠佳,

台灣經濟疲弱不振,

失業率居高不下,

執政者自然受到人民的唾棄。

其實,

若將五都選舉

當成二○一二年總統選舉的前哨戰,

民進黨表現雖不如預期,

卻顯然取得第一回合的勝利。

換言之,

這次五都選舉表面上是民進黨輸了,

實際上多數選民已透過選票,

鼓舞民進黨繼續堅持對的方向,

而馬政府的親中路線並不符合人民的期待。

本土陣營不必因為席次未有增長,

而懷憂喪志,

必須正確解讀選票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聽到多數人民的聲音,

才能回應民眾的要求,

走上正確的道路。

任何政黨如果聽不懂人民的話語,

就注定只能隨著選舉波濤浮浮沈沈,

最後淹沒在大海之中。

白樂崎專欄︰美國與民主亞洲的交往

 

白樂崎專欄︰

美國與民主亞洲的交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29/today-int4.htm

上週我們有兩件事值得感恩:

在美國,

我們歡慶感恩節,

緬懷「拓荒先祖」

(Pilgrim Fathers,

指首批移民到美洲的英國清教徒)

在起步維艱後喜慶豐收;

在台灣,

民眾則在選情激烈的五都市長選舉完成投票。

感恩節有悠久傳統,

而台灣民主則仍相當生嫩。

不過,

這場選戰的活力顯示民主已在這裡扎根,

這是值得感恩的事,

尤其在考量到這是許多人犧牲所換來,

他們努力不懈,

方令約二十年前的民主轉型成為可能。

然而,

展望未來,我們當思索如何捍衛民主,

並協助保護它不受到非民主中國的威脅。

目前,

中國正企圖以經濟利益利誘台灣,

譬如帶有甜頭的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一旦它認為可以下手時,

就會嚴格限縮台灣的自由與人權,

一如其在西藏與東突厥斯坦的所作所為一樣。

台灣若傾心於形同世維大會主席熱比婭

最近在華府演說中所說的這些「甜蜜承諾」,

將是不智之舉。

台灣需更致力與日本及南韓等區域內的民主國家結盟。

唯有與其他民主國家保持親近,

台灣才有可能培育並享有自己的民主。

這是否意謂兩岸間不應有交往?

非也,

正如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

司徒文最近所言,

兩岸交往仍屬必要。

不過,

兩岸交往必須遠為審慎得多,

才能確保台灣的權利、利益以及主權。

此一交往的前提,

必須是中國尊重台灣

作為一個自由民主國家的生存權;

必須是台灣確實獲得足夠的國際空間,

並能充分參與國際組織;

更必須是中國尊重台灣人民

以民主方式表達對自己前途的想法,

且不排除有關彼此和平共存的任何選項。

過去一年間,

美國也強化與民主亞洲的關係。

歐巴馬總統最近走訪印度、印尼、南韓及日本,

就是最佳例證。

不過,

美國必須更致力於將台灣

納入這個亞洲民主國家的架構中,

而不論在政治或經濟上,

台灣都必須把與此一東亞民主國家聯盟

進行更密切地整合,

列為政府優先要務。

積極參與

「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TPP),

將會是理想的第一步。

當今放眼全世界,

有兩種發展模式相互競爭:

一是

美國、歐洲及其他國家支持的民主模式,

這種模式認為經濟發展與公民自由及民主密不可分;

第二種是

威權主義的北京模式,

認為唯有嚴密掌控政治體系

才能造就快速經濟成長。

對某些人而言,

北京模式具有吸引力,

因為它似乎能帶來較高的經濟成長率。

然而,

有兩個理由說明這是在欺人:

中國仍處於經濟成長「S曲線」的底端,

此處的成長率就定義而言,

本來就會比處於曲線頂端的成熟經濟體成長率還高。

其次,

中國的經濟成長是以嚴重犧牲社會及環保為代價,

這些成本遲早都必須償還。

就各種指標而言,

台灣屬於成熟經濟體。

台灣人民努力創造出一個

安定的社會及乾淨的環境。

它需要有遠見的領導人

來維繫並鞏固過去所締造的民主成就。

讓我們盼望台灣會選出這樣的領導人。

然後,

這個國家在接下來的許多年間都能歡慶感恩節。

 

(本文作者白樂崎先生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

現為本報團顧問。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白樂崎先生所著的一本攸關台灣民主與兩岸關係的新書業已付梓,

相關資訊可參考www.amazon.com/國際新聞中心陳成良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