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中國外宣隊伍裏的洋面孔

2015年 11月 21日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11/151121_guangdong_2015_media_tour

趙雅珊 BBC中文網記者 發自香港

 

 

記者手記:

中國外宣隊伍裏的洋面孔

=====================

外國記者

在飯桌上我問這些外國記者朋友,

是否適應中國的新聞審查?

他們莞爾一笑,

有一位說:「我們知道遊戲規則才來的。」

 

在國際化的今天,

那些對中國充滿好奇和探索欲的歐美年輕人

來到中國就職於中國的國家媒體

承擔著宣傳任務。

 

他們從小接受著西方國家關於言論和新聞自由的教育,

但做中國媒體的記者,難免會碰到新聞審查和宣傳任務。

 

那他們又是怎樣在新聞真相和宣傳工作的博弈中取得平衡?

 

記者團到達廣東惠州的時候,

我所坐的大巴車上上來幾位

年輕俊朗的外國男記者和優雅和善的外國女記者。

 

他們主動和車上的人打招呼和問好,

並積極地介紹著自己並和鄰座的人交換著名片。

 

一接過名片我才發現他們的東家不是外國媒體

 

他們雖為西方面孔但為中國媒體工作。

 

他們就職於中國網、《北京周報》、《今日中國》等媒體,

是中國國家級外宣期刊,也是中國外文局旗下的出版物。

 

中國有多家英文報紙和雜誌。

 

在中國國內被大眾熟知的有

《環球時報》英文版、《中國日報》、《上海日報》等。

 

但多數時候寫文章做報道的還是中國雇員。

 

「外國專家」負責最後潤色中國記者們的語言和修辭。

 

坐在辦公室改稿子的「外專」多,出來實地採訪的少。

 

所以這次的廣東行看到「外專」組團來,還是稍感意外。

 

遊戲規則

不可否認的是,

外國同行的中文水平給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他們幾乎人人會流利的中文,

有的甚至可以直接用中文採訪地方官員。

王勇

Image copyright BBC CHINESE Image caption

這次廣東行的中國宣傳隊伍,來了很多外國面孔。

 

中國外文局的帶隊領導閒聊時告訴我,

本次參團來的老外都不算中文最好的。

 

還有更好的沒來。

 

除開中文,他們多是三語甚至四語習得者。

 

飯桌上一起用餐時,一位美國的小伙經常左右逢源,

跟左邊的同行用日語交流,轉過頭來跟我用英文講,

還跟斜對角的記者講西班牙語。

 

除開語言能力強,

他們對中國新聞的運作思路也展現出了極強的適應性。

 

在中國大陸做新聞的必經程序是新聞審查。

 

新聞媒體的領導要把關,

看文章的政治立場是否正確,

也看有無媒體導向,是否起到宣傳作用。

 

在飯桌上我問這些外國記者朋友,

是否適應中國的新聞審查?

 

他們莞爾一笑,有一位說:「我們知道遊戲規則才來的。」

 

但怎樣在中國的制度體制內

玩好新聞規則則是他們要面臨的挑戰或者要做出的妥協。

 

雖為中國媒體工作,他們顯然和我一樣,

對某些企業或者官員對待外媒記者所持有的中式思維並不認同。

 

比如,在參加廣東惠州石化園區的歡迎儀式時,

該園區的管委會副主任用這樣的語句結束了她的歡迎辭。

 

她說希望各位外媒朋友多給惠州做宣傳,並做積極正面的報道。

 

同桌的外國同行們與我交換了眼神,爾後相視一笑

 

我心想地方不懂外媒的心,外媒不是中共的宣傳工具。

 

同桌的他們是否在思考,什麼才是正面的宣傳報道?

 

地方上的小心思

今年已是「看廣東」活動的第七年,

主辦方–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和廣東省外辦已經很有經驗,

不過行程非常緊湊,跟旅遊團的境遇有得一拼。

 

真可謂:「上車睡覺, 下車尿尿,景點拍照。」

 

官方安排了採訪惠州石化區,

並帶記者們領略了石化區附近的大亞灣美景

 

惠州地方政府的用意非常明顯,

他們想借此機會向外界宣傳石化發展和環保並行。

 

但可惜的是,

該石化區展現給記者們看的園區空氣實時監控數據是否可靠,

以及石化區附近的大亞灣住宅的入住率到底有多少,

還要打個問號。

 

記者團只能遠遠眺望高樓,肉眼看不清具體的入住率。

 

今年共有7家外媒機構,

包括國際紐約時報(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

彭博社(Bloomberg)、

瑞士金融時報、日本廣播協會(NHK)、日本讀賣新聞、

新加坡聯合早報和BBC中文網參加了活動。

 

到場的還有其它港澳媒體和中國的中央媒體和廣東省的媒體記者。

 

記者團前前後後擴充到40多人。

 

但真正熱鬧的是中國的中央媒體記者和廣東省的地方記者們。

 

每到一處採訪點,需要拍照宣傳時,他們總會要求一個洋面孔出現。

 

而我的外國同行們也非常配合當地政府的需要。

 

比如在記者會上問安排好的問題。

 

廣東惠州的地方官員在回答外國記者提問時明顯念稿。

 

一個小問題,官員看著稿念,

就能有條不紊、邏輯嚴密、數據詳實地講15分鐘。

 

多家採訪行程中的企業邀請記者們一同合影留念。

 

但外媒記者們似乎不太喜歡熱鬧,

中國媒體記者和企業負責人合影時,

我們早早在企業樓下等待離開。

 

外宣裏的洋面孔

十三舞

Image copyright BBC Chinese Image caption

請老外說唱的《十三五之歌》

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著實火了一把。

 

中國近期的對外宣傳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外國面孔和聲音。

 

比如宣傳中共十三五規劃的《十三五之歌》

用老外說唱的形式解釋了十三五。

 

以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9月訪美時,

中共《人民日報》推出了《誰是習大大》的視頻,

採訪了多名在北京的外國留學生,

問他們對習近平的印象和評價。

 

這兩個視頻的宣傳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達到了。

 

雖然這兩個視頻的受眾應該是外國人,

但似乎在中國國內的轉發率和傳唱度更高。

xidada

Image copyright People Daily Image caption

在中國的外國留學生給出了她們對習近平的評價。

 

啟用洋面孔做外宣,而且動態的視頻越來越多。

 

這就讓中國的外宣「動」起來和「洋」起來了。

=======================================

中國用洋面孔做外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