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錢外交”的“中藥效應”

2015年05月12日 06:35 AM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1970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 戴維•皮林

 

中國“金錢外交”的“中藥效應”

===========================

談到投資承諾,

460億美元的總額無疑會吸引人們的註意力。

 

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訪問伊斯蘭堡期間公佈的計劃,

這是中國預計將投入到巴基斯坦能源和交通項目中的資金數目。

 

上周在阿塞拜疆的巴庫參加亞洲開發銀行(ADB,簡稱:亞開行)

年度會議的代表們沒什麽別的話題可說。

 

歷史上一直由日本運作的亞開行根本無法想象這樣的強大“火力”。

 

去年,亞開行對整個地區也只提供了約130億美元的貸款。

 

當然,說大話很簡單。

北京方面對巴基斯坦允諾的投資的一項用處是幫助巴基斯坦將發電量翻倍,

緩解該國長期存在的能源問題。

但其中大部分投資或許並不會有幸得見光明。

(換句話說,電燈或許永遠也亮不起來。)

盡管如此,

如果人們四處宣傳的這筆款項有一小部分轉化成了巴基斯坦的公路、鐵路和發電站,

外界也會感受到北京的雄厚財力。

 

中國擴展自身影響力的努力遠不止在巴基斯坦一國。

中國還設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

作為亞開行的對手,

亞投行的初始資本至少有500億美元。

 

北京方面提出的“一帶一路”

也漸漸從虛幻的設想變為具體的規劃(這可要用到不少水泥)。

 

“一帶一路”起於中國西部,橫貫亞洲,進而通往歐洲和北非,

旨在加強中國與這些地方的海陸連通性。

 

作為第一步,

北京從其巨額外匯儲備中拿出了一點零頭:620億美元。

 

“大舉撒錢”的舉動標志著中國外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稱其為軟實力也許不太恰當。

中國的威權體制依然缺乏必要的吸引力,

盡管北京想要投資的很多國家本身也不是合格的民主國家。

 

軟實力這個說法由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

他對軟實力的定義是:

“通過吸引和說服,而非脅迫或收買,實現目的的能力”。

 

數十億美元看起來像是收買。

 

但是貸款和投資並不算賄賂。

 

美國的部分軟實力

——包括好萊塢及其崇高理念的吸引力

——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機構創造的。

 

這些機構傳播了美國對資本主義的觀點,

並為美國商業打開了海外市場。

 

不論我們是否稱其為軟實力,中國正在嘗試一種新方法。

 

一名在巴庫參會的中國官員稱其為“中藥”。

 

你也許不知道它是怎麽起效的,但這不代表它沒效果。

 

中國強硬外交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促使北京採取這些舉措。

 

中國軍力的增長及其在爭議地區採取更強硬立場的做法讓鄰國惶惶不安。

 

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斯科特•肯尼迪(Scott Kennedy)

和戴維•帕克(David Parker)承認,

中國採取的新戰略或許會贏得影響力。

 

他們表示,“一帶一路”計劃

能“鞏固以中國為中心的貿易、投資和基礎建設模式”,

並加強北京的外交影響力。

 

亞投行看起來和軟實力也並非差以千里。

 

盡管華盛頓方面向英國施壓,英國依然感到有必要加入亞投行。

 

當然,倫敦的部分動機可能是加入亞投行給英國企業帶來的潛在收益。

 

但這並非事情的全部。總共有57個國家加入了亞投行。

 

當然風險也是有的。

在外國修建大工程並不一定能取悅對方。

 

中國在斯里蘭卡過於自負的存在,

也是今年1月馬欣達•拉賈帕克薩(Mahinda Rajapaksa)

在選舉中戲劇性落敗的原因之一。

 

這位前總統曾公開討好中國。

 

甚至控制緬甸的將軍們

也厭倦了中國式資本主義的無情榨取和剝削。

 

如此多的西方國家加入亞投行有助於抑制北京這樣的過度行為。

 

奈教授表示,現在亞投行不會變成“中國的政治行賄基金”了。

 

如果英國和其他國家能確保亞投行的項目

更貼合當地需求且更加可持續,

不論是否有意為之,

這些國家都會使亞投行變成一個更有效的外交工具。

 

想叫它“中藥”就叫它“中藥”吧。

 

但從北京的視角來看,

有這麽多西方國家來幫助中國提高在亞洲的形象,

聽起來和軟實力也差不多了。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