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中國:博鰲樣本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49839

世界看中國:博鰲樣本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編輯 王昉 2013-04-09 (www.ftchinese.com)

博鰲亞洲論壇舉辦到今年,已是第十二屆。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本屆論壇開幕式上說,在中國文化中,

每十二年是一個生肖循環,

博鰲論壇也正處於一個新的起點,“希望能更上一層樓”。

這番話,再次為這個“非官方、非營利”的民間論壇,

提供了強有力的官方背書。

中國政府對於博鰲向來重視,每年都派出國家級領導人出席。

官方重視之地,學界和商界也往往雲集。

論壇主辦方也抱著把博鰲做成“中國達沃斯”的雄心,

幾乎每年都能亮出“史上空前”的嘉賓陣容。

本屆論壇,就有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多人參會,

其中包括8位總統、3位總理、2位議長、1位聯合國大 會主席,

還有比爾•蓋茨、索羅斯這樣的工商界巨頭,

中國國內的業界領袖和明星學者更是群星閃耀。

然而,媒體焦點通常聚集於主席台、圓桌上的討論嘉賓,

其中最受關註的,

仍然是中國政商學界的實力人物。

這些人平時就常常見諸報端,只不過在博鰲更方便一網打盡。

每場討論結束,臺上臺下氣氛迥異,臺上的人被長槍短炮圍追堵截,

臺下的人默默起身不起眼地離去。

但能拿到嘉賓話筒的,整個論壇下來,不過一兩百人。

還有兩千多位客人從全球各地跋涉至此,雖坐不上演講台,

在各自領域也都是佼佼者。

他們如何看待博鰲,又如何通過博鰲看中國?

FT中文網在會場外的走廊上、酒店休息區、

記者工作室採集了一些“非典型樣本”。

受訪者大多不在鎂光燈的追逐範圍中,

但他們眼中看到的,或許是一個更真實的博鰲。

Sophie Fay(法國《新觀察家》雜志記者):

這是我第一次到博鰲來,雖然我來過中國很多次。

我這次是隨同十來位法國企業家一同來的,

這些企業家由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帶隊。

拉法蘭是博鰲論壇的創始 領導人之一,所以他這麽多年來一直對博鰲很友好,

每年都帶一些企業家來。雖然這次人數不多,

但這些企業家都是法國行業中領先的企業家。

現在法國經濟不太好,企業都在尋找機會。

我們來中國,是因為中國是現在這個時刻的“place to be”。

在法國,如果你受過良好教育,為大公司或者政府工作,

那麽受這次危機的影響還不算大。

但如果你是比較中下層的,那麽現在就很容易失業,

而一旦失業, 就很難重新找到工作。

法國人對中國人現在的感覺比較復雜。

一方面他們很羡慕中國的增長,一方面又覺得中國人搶走了法國人的飯碗。

我覺得博鰲論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瞭解中國企業家想法的機會,這挺好。

我也很想聽聽中國新任領導人習近平會說些什麽。

不過,從嘉賓構成和議題設置上,似乎比較偏重中國。

一位澳大利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希望隱去姓名):

我很高興參加這次博鰲論壇,我很滿意。我覺得議題設置很聰明,

能讓我們瞭解很多中國關鍵人物的想法,這對我很有用。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覺得博鰲甚至好過達沃斯論壇。

為什麽這麽說呢?

參加達沃斯的人,都是世界名流,有些自視甚高,話題設置也有些“天上飄”,

博鰲感覺就更腳踏實地,而且人們是真正討論問題來的。

我覺得我在博鰲聽到的討論的質量已經很高,尤其是中國官員們和學者們。

他們敢言的程度,時常讓我感到驚訝。

總的來說,這次論壇請到的人的規格都很高,這是一個真正國際性的論壇。

Naina Lal Kidwai (印度工商聯合會主席):

這是我第一次來博鰲,我很高興能得到邀請。

我這次代表印度工商企業過來,但我不得不說,

這次論壇上的印度人太少了,總共就是十來個。

不僅印度人,其 他亞洲國家的代表,

來自韓國的、日本的、馬來西亞的代表,都在哪裡?

我看到更多的是歐美人。如果是這樣,博鰲能被稱作“亞洲論壇”嗎?

我參加的討論很有意思,但其他討論嘉賓主要是中國人,聽眾也基本上只對中國話題感興趣。

這意味著我不論說什麽,總得從中國出發,找一個中國角度,聽眾才會感興趣。

大家都說中印關系非常重要,中印之間的經貿也越來越緊密,

但像博鰲這樣的交流仍然太少。

中國人其實並不在意印度人,他們更看重歐美世界,不是嗎?

一位資深日本駐華記者(要求隱去匿名):

這是我第二次來博鰲。

我認為博鰲已經是中國的達沃斯了,規格很高,是中國政府可以對外炫耀的一件事情。

日本好像沒有這樣規模的論壇。

對我來說,這次來,一是想聽聽習近平說些什麽,

這是他出任國家主席後第一次在這樣的國際論壇上亮相。

第二,是因為習近平在這次論壇上,

將會見博鰲論壇理事長、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

這也是習近平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第一次會見一個日本前領導人。

習近平和福田會面時,沒有談釣魚島問題,但他們畢竟見面了,這就已經很不錯。

我這次寫的一篇報道,就是中日之間的“第二軌道”外交。

習近平的開幕講話,我聽了,但沒有太多新意。

他的確提到要維護地區和平,但中國政府在外交事務上,言行似乎總是不太一致,

我不覺得他的這番話能打消日本人的疑慮。

論壇上的日本人不多?

好像的確如此,不過這可能和中日關系有關系吧。

往年的確也不多。

但是中國人如果要學習,他們更希望學習西方,他們也更在乎西方。

日本人能帶給中國什麽呢?

我覺得如果博鰲論壇能夠讓參會的人增加信任,就已經非常不錯。

Lic. Amapola Grijalva Vega(墨西哥中國商業科技商會貿易投資事務處副會長):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博鰲。

博鰲論壇夠國際化嗎?

我感覺還不夠。

我來到這里,本來是想聽到足夠多關於亞洲的討論,但是我發現這里只有中國人和歐美人。

我剛剛參加的關於2013年投資趨勢的這場圓桌討論,有12位嘉賓,全都是中國人和歐美人,

沒有一個來自其他亞洲國家的嘉賓!

拉美人就更少了。

我和我的同事這次是隨同我們的總統一起來的。

總統在出席開幕式後已經離開,整個論壇就只剩兩個墨西哥人,我和我同事。

這里的圓桌討論,似乎更多是為了面對媒體,而不是嘉賓與嘉賓之間的,

人們都彬彬有禮,沒有什麽交鋒。

這樣的討論就很難有深度。

博鰲有很多“只對受邀嘉賓開放”的活動,而且嘉賓的胸牌還分不同檔次,這其實不太禮貌。

我和我的同事為了這次博鰲,人均花費10萬人民幣才得以成行,

但因為拿到的是“B”牌,連開幕式都進不去,我在外面看了電視直播。

中國對墨西哥感興趣的,只有那裡的資源,對於其它經貿上的往來沒什麽興趣。

但墨西哥和中國完全可以有更多合作。

比方說,墨西哥相對於中國的一個比較優勢,是中國產品在很多國家受到排斥,

而墨西哥品牌則沒有這種負擔。

中國企業完全可以投資墨西哥,在墨西哥生產製造之後銷售。

Arnaud Dupui-Casteres (法國新興企業副主席):

我對這次博鰲挺滿意的,規模很高。這

里的確有很多人歐美人,但起碼來到這里的歐美人都是對亞洲最感興趣的那群歐美人。

我覺得這里關於中國問題的討論的質量很高,我聽了不少,對我很有啟發。

論壇國際化程度似乎還可以改進,從地址的選擇到組織能力上。

不過我能看出,主辦方已經非常努力。

博鰲仍然是我在中國參加過的論壇中最高質量的。

馬丁•雅克(來自倫敦的媒體評論及主持人,《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作者):

我通常不會年復一年地參加同一個活動。

不過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博鰲,我還是很有興趣聽聽看。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想看看中國新任最高領導班子的樣子,看看他們怎麽想,是否樂觀。

我對中國還是很樂觀。

很多人批評中國的體制,覺得不可持續。

但是西方那一套就一定對嗎?

中國為什麽一定要照搬?

中國不也已經堅持了幾十年了?

我覺得中國政府過去幾十年的成績非同小可。

說到博鰲可以改進的地方,這里的討論氛圍可以變得更有深度,有更多觀點的沖突。

政治家和企業家參與當然不錯,但是應當有更多知識分子,敢言的知識分子。

如果能有更多亞洲人參與進來,會更好。

比如我就很希望能聽見一個關於南海問題的討論,或者一個關於東南亞地區如何融合的討論。

還有,一定要選在這里開嗎?

如果要讓真正有影響力的人參與,就要讓他們感覺到,開會的地方近在咫尺,或者很容易到達。

我從倫敦出發,在北京中轉,到三亞,再搭巴士過來的,現在我有點後悔,

也許應該從香港轉機過來。

不過,話說回來,達沃斯論壇選的也是一個不那麽方便的地方。

Bishnu Raj Adhikari (尼泊爾加德滿都管理學院董事總經理):

這已經是我連續第11次來到博鰲。

尼泊爾前國王賈南德拉是博鰲論壇的創始領袖之一。

我從第二屆論壇開始,就一屆沒落過。

對我而言,來到博鰲,首先是能很快瞭解這個世界在發生什麽,最重大的議題是什麽,

最新的潮流和最新的思想是什麽,這對我很有用,回去以後可以與我們 學校的老師和同學交流。

其次這是一個交朋友的好地方。

我在博鰲有很多老朋友,其中有一位瑞典人,是索尼愛立信的高管,他也來了十多年了,

我們每年在這里相 聚。

這十多年來,我也見證了中國的很多變化。

剛來那年,1美元兌換9塊多人民幣,現在已經是6塊多了。

剛來那年,主辦方請了比爾•蓋茨,但他沒出現。

今年,他要在這里待上整整一天多。

整個論壇感覺一年比一年專業和成熟。

但是,博鰲要做一個“亞洲論壇”,還需要做很多工作。

我是這屆論壇上唯一一個尼泊爾人。

尼泊爾是個小國,可以理解。

但是其它的亞洲大國呢?

日本、韓 國、印度、馬來西亞…… 來自這些國家的人也不多。

這次論壇,有一個圓桌討論拉丁美洲,有一個圓桌討論非洲,還有一個圓桌討論重建歐洲,

但是沒有一個環節重點討論亞洲,這讓我有些 不能理解。

中國希望成為亞洲領袖,但中國真有這個能力嗎?

領袖都是要有追隨者的。

博鰲原本可以成為中國聆聽亞洲聲音的地方,但這些聲音在這里很欠缺。

話雖如此,明年我還會來,我還要試圖說服我們的總理一起來。

Laurence Brahm (社會活動人士,“喜馬拉雅共識”提出者):

我認為習近平在這屆論壇開幕致辭上,表達得很清楚了:

他希望博鰲能夠更加關註亞洲事務。他提到區域和平、提到中國發展惠及鄰國,

這些都是向主辦方發出訊號:應該更關註亞洲。

我認為未來幾年,論壇會朝著這個方向改進。

一位在北京媒體公司工作的美籍白領(希望隱去姓名):

我因為老闆工作之需,陪著過來。

這是我第一次來博鰲。說

實話,我不明白,在通訊已經如此發達的今天,為何還需要存在這樣一種形式的論壇:

人們四面八 方趕來,坐在一起談論一通,然後再四散而去?

到底有多少人能從論壇上找到商業項目,或者在論壇之後,還可以實實在在走到一起展開合作?

沒錯,從論壇上的確能聽到一些新穎的觀點,但是發出那些聲音的人,

一般都有趣而且有影響力,這樣的人時常都會發表新穎觀點,

而且下一瞬間就能在互聯網上看到。

我為什麽一定要千里迢迢地跑到這里來聆聽他們?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9839

更多相關文章

習近平:中國開放大門不會關上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9824)

中國向世界性角色轉型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9812)

IMF總裁稱贊日本刺激政策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9802)

習近平警告:不準任何人搞亂亞洲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9801)

中國民企寄望新屆政府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9780)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