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故宮計畫」與「故宮南院」

2014-06-24

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90171

◎ 宋后玲

 

「大故宮計畫」與「故宮南院」

 

民間版的替代方案

 

故宮將國寶「肉形石」和「翠玉白菜」策畫赴日展出,

想必動員了不少人力物力,

經年累月籌畫,

不厭其煩地與日方交涉溝通,

還須顧慮到國寶海外旅行安全,

包裝、運輸與保險,

冒多少責任風險。

 

故宮國寶是無價的,

留傳至今經歷了史上多少劫難砲火戰亂,

在政府艱苦護航、天佑下,

好不容易才搶救搬遷到台灣的。

 

故宮既然大費周章願克服諸多問題,

去策畫赴日本東京博物館展出一八六組件國寶

那對籌備將來的「大故宮計畫」,

為何不考慮民間版提出的替代方案?

 

將國寶運到南台灣現成的新館「故宮南院」作典藏、展出,

豈不更當優先付諸實行?

 

如此可為國庫節省約兩百億預算的公帑,

捨遠求近,

無海外展出繁瑣風險,

更可專注國內策畫更多好的國際交流展活動,

多吸引海外觀光客,

並且可有效紓解台北大批參觀、

交通人潮問題,

同時還有助提升國內文化與藝術教育的普及。

 

事在人為,故宮誠意的對策規劃才是關鍵。

 

大雙溪好土聯盟的居民曾一再建言良策:

其實正在嘉義縣興建的「故宮南院」

展出故宮一部分的藏品

本來就是「名正言順」、「名實相副」的策略,

與故宮原策畫展示其他亞洲文物藝術並不衝突,

將來亞洲各國的借展品,

以及台灣名家的藝品,

也可安排在該館展出。

 

一來促進中部地區的文化發展及觀光事業,

二來紓解北部地區的觀光人潮,

為何非把觀賞文物藝術的來客都集中外雙溪故宮不可?

 

為何不讓台灣各地區都均衡發展,

讓各地的文化、經濟都一起向上提升?

—————————————————————————————-

(作者為故宮退休編纂)

——————————————————————————————

國立故宮博物院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哪一國 ???????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 台灣國 !!!!!

===============================================

[ 馬英九一中超穩定結構 國立?? 哪一國??  ]

馬英九半眠吃西瓜反症, 突然「硬起來」,

自己把「有史以來」給砸了。

 

純粹是,對方是日本,不是中國,

前者要國立,後者要建立一中超穩定結構

國何以立?

 

這自相矛盾,搬石頭砸腳,

等著瞧,張志軍一來,馬上就要再出紕漏了。

 

[ 相關 ] 還有什麼不會搞砸?[ 鄒景雯 ]

=================================================

從外省第二代到台灣第一代

 

2014-06-09

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85938

馮光遠

 

 

從外省第二代到台灣第一代

=======================

一九七九年秋,負笈至美,在康州唸書。

 

唸的是一個小學校,華人學生不多。

 

有天,學生顧問傳了個訊息給我,

說有台灣家庭想請台灣來的留學生吃飯,

那是我第一次去張家。

 

張先生是位工程師,張太太家管,

另外,三位千金兩個唸大學,老三還是高中生。

 

張家住學校附近的小鎮Westport,我後來買車之後,

有時張家有家庭聚會,都會請我去玩;

偶爾,

我也會與張先生約去他家附近的社區網球場打球。

 

文化衝擊

我去張家作客的經驗於我而言非常特別,

我與張先生張太太聊天還能用國語,

可是與三位張小姐之間的談話,

用的就都是英文,因為她們根本聽不懂國語;

從小,

她們與父母親之間的對話,不是英文,就是母語台語

所以我與她們父母親之間的對話,

她們一旁聽了也只是鴨子聽雷。

 

對於一個成長過程中完全暴露在國語環境的外省第二代而言,

這其實是一種「文化衝擊」,幸好自小在三重埔長大,

台語還能聽,

所以倒也能參與張家小姐們與她們父母親之間的閒聊,

不過要用英文插話就是了。

 

這個「文化衝擊」,

倒是讓我第一次真正思考作為一個台灣人的意義,

一個台語不輪轉的台灣人。

 

因為在我的經驗裡,真的很少,可以說根本沒有,

在多人聚會的場合聽的講的都是台語。

 

姑且不論在出國前,

一個外省家庭平常哪有機會講台語,

其實五○、六○年代,大家也都知道,

在推行國語的高壓政策下,

我想連許多本省家庭大概都逐漸放棄了講母語的習慣。

 

有回,

張家請客,客人來自大紐約地區,職業不一,

大家都用台語交談,

當然,他們知道我的背景,所以跟我聊天時,

也就自動恢復國語。

 

那一次除了語言,

另外一件讓我眼界大開的事,

就是,大家談起美麗島事件,

都是從黨外觀點切入,

我想,那應該是我台灣意識啟蒙的一個關鍵時刻。

 

從小,

父母親就從不吝於我在閱讀上的花費,

喜歡看書,使我得以在抵美之後不久,

看了不少在台灣不可能看到的資訊之後,

於最短的時間之內,

就把國民黨灌輸的那一套棄之腦後了,

張先生夫婦與他們客人之間的話題,

也很快成為我有興趣去追索的內容。

 

研究院畢業那年暑假,

有天張先生與張太太問我,

要不要跟他們一起去麻州大學Amherst分校參加台灣人夏令營活動,

我正好也想去那裡找資料,就跟他們去了。

 

雖然沒有正式參與他們的活動,

可是人生第一次見到「張家們」齊聚名校校園,

那種震撼也是刻骨銘心的。

 

用情之深

這些台灣家庭的長輩,

多是關心台灣前途的早期台灣留學生,

他們散居全美各地,

參與各式與台灣有關的民主活動,

其中有些人甚至被列入黑名單無法回國省親、奔喪;

至於這些家庭的小輩,

也許社交活動對他們的吸引力大於台灣議題的討論,

可是耳濡目染久了,

他們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

有些人用情之深往往超越我們的想像。

 

前兩個月,

我在立法院的議事廳見到老友宗顯的兒子「襄」,

一個從小生長在紐約市的小孩,

他也積極參與了這次學運,

工作是負責將各式宣言、新聞翻譯成英文。

 

看到「襄」,

我突然想起當年在Amherst校園見到的那些年輕台灣人,

他們從小到大,

也許只是寒暑假回台灣探視阿公阿嬤外公外婆,

可是當台灣需要他們的時候,

我相信他們也會跟「襄」一樣,

義不容辭地回來投入台灣的各式民主工程,

理由無他,

只因為他們從小到大,在一個自由的國度裡,

聽聞他們的長輩講述發生在台灣

這個還屬民主襁褓國家的諸多不公不義惡行;

只因為他們身體裡,流的是台灣人的血。

 

上個星期,

我參加「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的募款會,

突然想起張先生張太太,

思及他們對我這個外省第二代、台灣第一代「台灣意識」的啟發

我想說,

謝謝您們的照顧,

謝謝您們用最素樸的方式,

讓我清楚自己的台灣人身分,

一個台語不是那麼輪轉的台灣人。

===============================================

Wenshein Kuo

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事實和見聞敘述,

可惜許多外省菁英和第貳代無法感受。

他們的鄉愁咫尺之際,

也不關心更遑論其他,

它們在意「權益」,

以權謀利用利買權,

國民黨如解剖其歷史那是否如教科書所寫一般?

 

因為它們帶動了這個國家「不正常」,

因之社會也充斥不正常,

婆娑之洋美麗臺灣何時恢復原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