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長路繼續走

民主長路繼續走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an/17/today-o9.htm

◎ 胡嘉洋

二○一二年的總統大選證明了一件事:

國民黨從威權體制打下的「基礎」,深深根植於台灣,

許多不公平、沒有是非的現象,出現在生活、社會現實中每個角落,

造成現今利益掛帥的社會,台灣人總有一天要因為這樣的性格付出代價。

要打造公平正義的社會、啟發人民的民主智慧、實現選賢與能的精神,

真的不是幾次的選舉能夠扭轉的。

但我相信許多人跟我一樣,

真的好希望台灣的政黨是為了國家主權向世界發聲、

是為了台灣人民的福祉在政策上協商討論、

是真心的為了台灣的永續發展在經營這塊土地。

剩下的,

選民們就只需選擇較有執行力、能夠實現政策的人來擔任總統,

做得不理想就換人,

而不會再靠著「安定牌」、「夫人牌」等

有的沒有的「明牌」來左右選情。

我想,台灣民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就算再怎麼沮喪、難過,都不能失志,

有許多人仍然堅持著為轉型正義、為民主努力,

非常感謝蔡英文主席為台灣的付出與努力。

(作者為國立體育大學研究生)

—————————————————————————————————————-

青年的力量

◎ 趙祥亨

總統選舉結果出爐,民進黨雖敗猶榮,

除了在於從二○○八年大選後的低谷爬升而起之外,

還可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也就是青年選票。

在這次選舉,在國民黨的造勢大會上,

與會者大都是老人家或中年人士,

但是在民進黨方面卻常能聽得到青年的聲音。

仔細思考,民進黨的青年方針實際上穩固了許多年輕的心。

青年渴望改變,民進黨這次主打的世代策略,將青年拉近民進黨。

筆者並非指國民黨完全沒有青年政策,但只是剛起步,

馬總統在青年政策上能堅持多少,將對國民黨的未來有著巨大的影響。

前總統李登輝年輕時曾加入共產黨,

曾說:「三十歲以前不信共產主義,就是沒有理想。」

的確,在青年時代,

人人渴望改變,抱持著對未來的願景,

熱情和積極就是參與公共事務的力量。

不論哪一黨,深耕、掌握青年版圖,將可掌握下一次總統大位。

(作者就讀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

———————————————————————————————————–

[ 選舉結果顯示 > : 台灣人民無力掙脫民進黨的挾持 參選的機會都沒有  ]

國民黨從威權體制打下的「基礎」,深深根植於台灣,

許多不公平、沒有是非的現象,出現在生活、社會現實中每個角落,

造成現今利益掛帥的社會,台灣人總有一天要因為這樣的性格付出代價。

我想,台灣民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就算再怎麼沮喪、難過,都不能失志,

有許多人仍然堅持著為轉型正義、為民主努力,

非常感謝蔡英文主席為台灣的付出與努力

(   感謝蔡英文 ??????   )

(   感謝 民進黨  ?????   )

——->

前總統李登輝年輕時曾加入共產黨,

曾說:「三十歲以前不信共產主義,就是沒有理想。」

的確,在青年時代,

人人渴望改變,抱持著對未來的願景,

熱情和積極就是參與公共事務的力量。

不論哪一黨,深耕、掌握青年版圖,將可掌握下一次總統大位。

(   掌握下一次總統大位一定是國民黨   )

(  國共勢力下一次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

[ 排除台灣人台灣總統大選2012  一場假民主拖棚歹戲 民進黨保馬連任 ]

一場勝負早已定假民主政治拖棚歹戲—–台灣人唯一的輸家

蔡英文打了”漂亮選戰”但是不會贏 !!! 

 民進黨總統大選 劫持台灣人打扁助馬連任

國共勝利真正幕後功臣 :

排除台灣人參選在先,  操作親中議題於後,  投票前密集打扁”

民進黨總統大選 一場  ”求敗的選舉”  一場假民主拖棚歹戲  !!!

冷漠 民主之癌

冷漠 民主之癌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r/3/today-o1.htm

◎ 施正豪

 

雖然台灣自稱是民主國家,

有些執法者在為了破案或其他冠冕堂皇的理由下

卻可以犧牲了人權。

而讓這樣的事件不斷地發生是全民的責任。

是我們對政治和人權的漠不關心殺死了江國慶;

是我們的沉默讓那位執法者敢對學生出言恐嚇。

也有少數的人用一種順民的角度,

將「言論自由」當作社會的亂源,

將「人權」看成是犯罪的溫床。

他們也許認為上街頭的「暴民」

是浪費社會的資源,

但這些對言論自由似是而非的責難,

只是更加凸顯出他們

對抗議議題的逃避和對人權的誤解。

政治就是關心公共事務,

透過公共事務的參與,

人權才得以體現。

也許我們可以從關心了解

自己選區的議員和立委開始,

不管藍綠和人情,

讓焦點重新回歸到政策的討論。

讓我們對政治人物的監督不要僅止於選舉。

 

(作者為顧問公司研究員)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