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芬蘭化 美國頭很大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dec/31/today-o5.htm

◎ 雲程

貴報報導美國學者Bruce Gilley刊登於《外交事務》的文章,他建議既然台灣已傾中「芬蘭化」,美國就應考慮「將台灣從美國在亞洲盟邦中排除」。

此說應只是探風氣球,但馬政權的暴衝顯已成為美國痛點。

對此,民進黨以「主權」回應。

主權雖是台灣人所關心,但美國的立場是「台灣地位未定」,怎會在乎?

台灣派應以:假使失去台灣,美國會承受怎樣「不可回復災難」,積極說服才是。

假使台灣「芬蘭化」,則北京不但會主張東中國海與南中國海為「半封閉海」,同時一併主張台灣海峽只是兩「半封閉海」之間沿岸國的通道,從而限制或排除非沿岸國的各項權利。

近年來美中機艦數度在南海與東海碰撞對峙,證實兩強的海權角力已是現在進行式。

若台海與南海成為中國的禁臠,表示美國第七艦隊的防區從此一分為二,一旦有事需借道「中國灶腳」而不易迅速馳援。

一八九八年美西戰爭時,美國雖已有橫貫鐵路,但東西兩洋艦隊仍須遠繞南美合恩角才能支援,對國家安全非常不利。有此體會後美國遂加速興建巴拿馬運河的步調。

今天,美國已非吳下阿蒙,擁有全球利益,豈有龜縮的道理?

這件事也提醒台灣派,過去憧憬台灣如瑞士般中立與獨立,是如何不食人間煙火。

雖然,台灣與瑞士都處於交通要道上,但瑞士的中立是幾世紀、數項國際公約保證下的成果,其保證的基礎是大國的權力均衡。

相對於「大國保證」,瑞士則必須中立不結盟,甚至在加入歐盟與聯合國都多所遲疑。

若台灣想模仿,必須美國停止對台軍售、要中斷與美日韓的軍事連結,還要中國願意承擔國際責任、信守承諾。

中立而放棄武力後的台灣,只能仰賴中國的文明程度。

蔡主席說「代價呢」,實在一針見血。

作者說「台灣人已把兩岸整合看得比軍事對抗或國家安全更重要」,實在大錯特錯。

馬總統選前選後兩張臉,是誆取選票而取得大位的,馬能暴衝傾中是台灣人的天真善良幼稚而非民意抉擇。

美國與其坐等台灣「芬蘭化」,不如想辦法讓他一人回心轉意較為簡單吧!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馬傾中 季辛吉們最樂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dec/31/today-o4.htm

◎ 陳麗菊

美國政治學者季禮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期刊上發表專文,可視為公開呼籲美國政府在台海政策上斷然採取親中的「戰略清晰」路線,而其提出的「廢除台灣關係法、停止對台軍售、放棄台灣此一盟邦」等三個具體政策建議,美其名為讓台灣中立化,說穿了其實就是要趁馬政府大舉傾中之際,順勢搬開台灣這塊美中交往的擋路石頭,要在政治上完全把「台灣脫掉」。

季禮的主張,對馬政府的中國政策實為一大諷刺,到頭來不但沒有讓中國把對台灣的「導彈脫掉、對抗脫掉」,反而是創造了一個讓美國政、學界服膺現實主義的「季辛吉們」,得以更加赤裸地鼓吹華盛頓徹底把台灣脫掉。

回顧歷史,冷戰期間美國為了「聯中制蘇」,一九七一年季辛吉前往中國進行秘密外交,搭建美中和解橋梁,一九七二年美中簽訂「上海公報」。

繼之,為進一步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一九七八年卡特不惜出賣台灣,接受鄧小平所提的三個建交條件,斷然對台「廢約、撤軍、斷交」。

如今,飽受金融海嘯與恐怖主義折磨的美國,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須大幅仰賴中國在經濟與反恐問題上的密切合作。

而上述季禮三個大膽的政策建議,簡直就是鄧小平當年要求美國對台廢約、撤軍、斷交的翻版。

無論這背後有無美國政府的影子,當中值得我們警覺的是:

其一,

馬政府的傾中政策所冒的政治風險正逐步升高,其不但沒有消除中國對台的政治野心,而兩岸和平協議則有可能弱化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對台進行的軍售。

其二,

美國學術圈、智庫對兩岸議題,在政治光譜上向來就有友台或友中的路線之分,至於傾向何方,一部分取決於台、中和他們進行接觸的密度與強度;台灣對美進行智庫外交、學術外交,恐也早已遠遠落後中國。

其三,

馬政府中國政策的本身,已啟動「台海現狀」往不利台灣的方向變動。

(作者為智庫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