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貧富差距

 

這就是貧富差距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4/today-o8.htm

◎ 葉海煙

監察院長王建■(火宣)又開罵了,

這一次他罵的是我們的大學生,

而且是那些辛苦地在打工的大學生——

王建■(火宣)批評大學生打工是在賤賣大學黃金時間,

真的是「笨死了」。

看來,王建■(火宣)是一竿子打翻了整艘船的人。

確實,是有大學生蹺課去打工,不過這只是少數。

而王建■(火宣)在沒有掌握確切數據之前,

 

竟下結論說目前大學生打工普遍,

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嚐到金錢甜美,被金錢迷惑。唉!

王大人又言重了。

他竟然把我們的年輕人描述成「拜金狂」,

而忘了運用他那當過財政部長的腦袋,

去分析這個台灣社會的大問題:

「為什麼我們的大學生非要去打工而犧牲所謂的『黃金時間』不可?」

而他還話鋒一轉,鼓勵大學生去辦清寒貸款,

這看似善意的建議,但是卻也讓我們不禁懷疑:

這位虔誠的基督徒應不至於鐵石心腸地

要我們的年輕人都變成抗債一族吧?

其實,真正笨的是那些大學的主其事者,

他們怎麼能夠容忍自己的學生

把大學黃金時間任意糟蹋掉,

而不去籌款成立獎助學金?

笨的是那些主管高等教育的官員們,

他們怎麼忍心坐視大學生被金錢迷惑

而不去製造讓他們可以專心讀書的環境?

笨的是我們這個正準備大把鈔票來迎接中生的政府,

竟然不去努力消滅貧窮,好讓自己納稅人的子弟不必去辦助學貸款?

當然,更笨的是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

在整個社會生病的時候,

不去診斷病因好對症下藥,竟然還倒果為因,

一味地責備我們的下一代?

顯然,笨的不是我們的大學生,

而王建■(火宣)的單向思考和他那高姿態的道德潔癖,

恐怕只會模糊焦點,

甚至終究會造成嚴重的代溝

——這不僅是兩代之間的鴻溝,

而且是富者和貧者、強者和弱者、掌權者和被權力宰制者之間的對立和矛盾。

因此,這正被撕裂的台灣社會需要的不是單向的教訓和斥責,

而是雙向的溝通、交談以及互有共識的陪伴與合作。

(作者為長榮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何不食肉糜笨死了

 

何不食肉糜

笨死了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3/today-o1.htm

◎ 朴梓

王建■(火宣)談到大學生打工問題,

批評打工是賤賣大學黃金時間,

把黃金時間當成石頭賣掉,真的是「笨死了」。

王院長一席話,讓許多偏遠地區負笈到異鄉城市窮苦的大學生心有戚戚焉。

王院長的話也不盡然全錯,但前提必須是家長的經濟足以支應大學教育基本的開銷。

王院長可能尚不知道台灣有些學生除了清寒貸款應急外,

還必須去打工賺取微薄工資以維繫學業,少了這些在王院長眼中很少的錢,

他們的學業只能中輟,

而這些經濟弱勢學生為獲取賤如石頭般的工資,

窮酸無奈只能用「黃金時間」去換,

但這類學生並不「笨」,

在賤賣「黃金時間」

同時為求學業上不落人後,

去掉休閒減少睡眠並縮衣節食犧牲健康,

企盼熬過艱難歲月藉由教育脫貧。

封建時期

晉惠帝留下名言

「何不食肉糜」,

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

亦不乏其例,

「大學生打工笨死了」

也算是一名言經典。

(作者為公務員)

———————————————————————————

◎ 涂鉅旻

王建■(火宣)對於部分大學生蹺課打工,

並將錢全部砸在娛樂方面,

貪圖玩樂導致學業荒廢,針對這點,我同意王院長的說法。

但是院長接著嚴詞反駁學生從打工可以得到經驗一說,

事實上,不只是工作經驗,還有許多工作經驗背後的收穫。

為了減輕獨力撫養他的母親壓力,好友阿熙從高中開始打工,

他常跟我說,在打工的過程中,他學到了如何應對進退,

以及對自己分內工作負責的態度。

另一個好友Ben因為其他家人移民日本,

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上高職以後,就不再跟家裡拿任何一毛錢,

在餐廳打工時,

敬業親切的態度甚至被某汽車業高級主管賞識:

「如果有需要幫忙可以找我。」

也許,

打工時的環境與吸收的經驗,

無法跟出社會、擔任正職人員的情形相提並論,

但是比同年齡的人率先體驗社會的歷練,

不也是增進自己競爭力的好方法嗎?

這些在校園中未必能學到,

也絕對不可能從書本中吸收的知識。

因此我想跟院長說:

打工一點也不笨。

 

(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學生)

———————————————————————————————-

◎ 觀湖

王院長應先了解大學生拚命打工的原因。

台灣的貧富差距日漸懸殊,許多經濟狀況不佳的家庭,

其孩子若要繼續接受教育,只好自立自強申請就學貸款,

使得台灣大學生申請就學貸款的比例日漸增多,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是:

尚未就業前,便因申請就學貸款而要背一筆負債。

再加上學子們必須自己賺取生活費,

若他們不想辦法打工賺錢,該如何完成學業呢?

相較於世界許多國家,

台灣的教育經費並不短缺,

但問題在於在上位者

是否能秉持「社會正義」的原則,

妥善運用教育預算於每位學子身上。

無奈,

政府只願意將五年五百億

花費在所謂的「精英」學生身上,

甚至掏出大把鈔票補助外來學生,

卻對其他更為廣大的台灣學子吝於投資。

說風涼話大家都會,

問題是當今官員之中,

又有誰願意仗義直言,

替台灣的「教育正義」說些話呢?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