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海地地震一個月來的變化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0/02/100212_ana_haiti_taiwanese.shtml

威克 BBC中文網記者

海地太子港一名婦女在廢墟的破水管前洗手(11/2/2010)

首都太子港仍是廢墟處處。

號稱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海地發生大地震迄今已經一個月,在當地投資成衣廠的台商劉俊謀向BBC中文網描述這一個月來的生活。

他說,現在雖然有些超級市場已經恢復營業,但是物資還是不算充裕、價格也是非常的貴。

所以一般的海地民眾只有依賴國際援助機構的幫助。

劉先生在地震當時剛好正搭乘飛機前往海地鄰國—多米尼加(台稱:多明尼加)途中,知道發生地震,設法在4天後趕回。

他表示,相比之下,現在海地已經恢復不少,一些工廠也開始陸續開工。

急切問題

選擇其他媒體播放器

劉俊謀說,海地華人不多,現在最麻煩的還是飲食方面的問題,很多東西得要從多米尼加帶進海地。

而海地本地最大的問題就是需要清潔的淡水,劉俊謀說這個問題是很急需的。

至於海地的前景,他說「我們必須很正面」,經營成衣外銷美國的他表示,美國政府正在鼓勵進口商把訂單集中到海地。

劉俊謀說,但是該國的基建被地震摧毀,所以雖然很多外國企業願意到海地投資,但是缺乏配套,因此有待民間組織和各國協助。

外界援助

海地太子港某難民營災民等候取用飲水(11/2/2010)

海地震後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清潔飲水。

劉俊謀說,地震也造成了心理的創傷,他看到有工人回工廠上班,但是可能是因為在地震中失去了親人,所以心神不定。

至於曾經引起人們擔心的醫療問題,劉俊謀說,以台灣路竹會在當地設立的醫療站而言,最先都是治療外傷甚至需要截肢的傷患,如今則是以婦產科和小兒科的病人為主。

一些援助組織則評估,海地的地震災區可能需要5到10年的時間重建,更需要國際間大筆的援助以及長期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