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重建之路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2/today-o10.htm

◎ 馬怡瑞 Eric Madison

三十五秒。

一月十二日撼動海地的地震就只持續了那麼久。

地震發生後,國際社會全都動員起來,一同協助海地。

一百四十多個國家與地區都參與了搜救和賑災工作。

台灣的非政府組織,包括慈濟基金會、台灣紅十字會、台灣世界展望會和台灣路竹會,都在最早抵達海地、賑災不遺餘力的民間團體行列之中。

無論在參與救援工作,或是捐款、運送食物與醫療資源方面,台灣人民的愛心與慷慨都展露無遺,為半個地球以外的災民雪中送炭。

熱心救災的狀況,正說明了我們的公民權雖然是以我們的居住地點來決定,但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一員,在危難時會對彼此伸出援手。

國際社會現在一定要幫助海地重新站起來。

協助海地進行重建不會是一件短期的工作。

由海地政府主導、聯合國與世界銀行支援的「災後需求評估」,預測重建工作將費時多年,需要一百一十五億美元的經費。

未來兩年內,將需要三十八億美元的捐贈承諾;另外也強烈鼓勵對海地現有的債務予以免除。

捐贈承諾與債務免除得到和省下的資源都是必要的,好為海地的穩定與繁榮奠下基礎。

展望未來,放眼重建工作,不代表我們可以忽視眼前的挑戰。

我們會持續與海地政府合作,設法滿足迫切的人道需求。我們知道,要有光明的未來,就要在今天對那些生活受到地震破壞的災民提供所需的援助,幫助那些失去家園的人,給他們充足的食物與衛生設備。

在過去兩個半月的時間裡,我們看到了很多絕望與痛苦的景象,但也在海地人身上看到了生存的決心、生命的堅韌與喜悅。

讓我們謹記在心,對於賑災與重建工作的投入,千萬不可隨著媒體報導的減少而消褪。

(作者為美國在台協會代理處長)

簡訊:聯合國批評救援機構表現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0/02/100218_brief_un_haiti.shtml

聯合國人道事務負責人霍爾姆斯批評救援機構在上個月海地大地震後的救援表現。

那次地震導致20多萬人死亡。

在一份洩露出來的寫給這些救援機構的電子郵件中,霍爾姆斯說,儘管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許多救援努力嚴重缺乏協調和資源,從而削弱了救援機構對自己救災能力的信心。

他還說,許多重要的人道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尤其是在提供避難場所和衛生清潔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