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北京的諾貝爾和平獎宣傳戰

 

觀察:

北京的諾貝爾和平獎宣傳戰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0/12/101206_nobel_chinese_media.shtml

BBC中文網記者 沈平

12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的

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禮進入最後倒數,

國際媒體密切注視頒獎日的最後安排,

而中國政府也加緊宣傳反擊戰。

香港民眾示威,要求中國政府釋放劉曉波

香港民眾示威,要求中國政府釋放劉曉波

中國駐挪威大使唐國強12月6日在其使館網頁以中文和英語撰文表示,

把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劉曉波先生」是錯誤的。

唐國強指出:

「中國共產黨和政府有能力接受批評和進行自我批評、

不斷完善自己……關於人權和法治方面的許多問題,

在中國的改革進程中都早已得到妥善解決。」

在談到關押劉曉波是否打壓言論自由,

唐國強強調:

「中國主張言論自由,但是有法律限度,

利用言論自由去危害國家安全就是違反法律,

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反擊諾貝爾

事實上,

自從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10月8日宣佈

把今年的和平獎頒給劉曉波之後,

中國政府便全力做出反擊。

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方媒體

除了連番報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

以及在中國的專家學者反對諾貝爾委員會有關決定之外,

也突出了一些挪威人反對和平獎的聲音。

新華社10月12日發表了

對挪威科技大學教授科爾斯塔的採訪。

他嚴厲批評挪威諾貝爾委員會

把今年的和平獎授予劉曉波,

認為「這是大錯特錯」。

新華社引述科爾斯塔稱,「諾委會這麼做居心不良」,

其目的是想在中國推行西方價值觀和政治制度。

10月16日,新華社從奧斯陸發回的報道說,

挪威斯考根公司總裁斯考根

在挪威有影響力的《晚郵報》發表文章指出,

「從經濟發展和中國成為全球伙伴這個意義上講,

中國才應該得到諾貝爾和平獎」。

民眾不關心?

中國駐挪威大使館網頁的頭條新聞都是關於反對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劉曉波(中國大使館網頁界圖)

中國駐挪威大使館網頁的頭條新聞

都是關於反對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劉曉波

(中國大使館網頁界圖)

 

在突出強調「挪威人也反對和平獎」的同時,

中國官方媒也引用民意調查,證明「中國民眾反對和平獎人選」。

《人民日報》所屬的《環球時報》輿情調查中心

10月15日至17日通過電話調查方式,

就中國民眾對諾貝爾和平獎事件的態度展開調查。

結果發現,七成多的受訪者並不知道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是誰。

在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

知道劉曉波獲獎的受訪者只有22.9%。

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副所長倪峰指出,

「這說明普通中國民眾並不關注諾貝爾和平獎,

它是一個小眾的問題。」

不過《環球時報》的有關報道並沒解釋,

在中國媒體封鎖劉曉波獲獎消息的情況下,

為何還有超過兩成受訪者知道有關新聞。

孔子和平獎

就在中國媒體一面倒批評諾委會頒獎給劉曉波有「政治動機」、

目的是為了打擊中國之際,

設立中國自己的諾貝爾獎的呼聲也開始發酵。

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劉志勤11月15日

在《環球時報》發表評論文章,

建議中國的民間機構考慮設立「孔子和平獎」,

劉志勤認為,中國應該利用這次機會「搶奪話語權」,

「向全世界宣示中國的和平觀、人權觀」。

不過《環球時報》11月26日報道說,

自從上述文章刊登後,

劉志勤本人以及其任職的銀行都受到來自瑞士媒體的壓力,

指責劉志勤「為中國政府代言」。

雖然中國政府在過去兩個月來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

不過在西方媒體上,批評中國繼續關押劉曉波,

不讓他出席頒獎禮的觀點依然佔據了主導地位。

北京也許會因此進一步意識到搶奪國際媒體話語權的重要性,

但最終能否達到預期的目標,

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