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就業‧就業

 

就業‧就業‧就業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oct/21/today-s1.htm

在走過金融海嘯的強烈衝擊之後,

今年,對於全球的主要國家而言,無不以振興景氣做為施政要項,

但是有關提振經濟的實際內涵,卻都一致走向了修正檢討之途,

GDP的追求不再是測量治國能力的優先指標,

如何有效致力改善人民的失業問題與就業品質,

很明顯已經成為各國政府共同關注的顯學。

上週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的二○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名單,就是這一波世界主流思潮下的產物。

獲獎的麻省理工學院岱蒙德等三位英美學者,都是長期浸淫勞動經濟學的專家,

他們這次以摩擦研究法對市場做分析,大幅改善市場分析的理論,

得到諾貝爾委員會的肯定;而「搜尋理論」用於解釋

企業職缺找不到人填補、失業率卻無法下降的問題,

進而提醒政府政策必須提高畢業生找工作的效率,

才能對症下藥改善勞動市場出現的摩擦性失業等等。

此一努力之所以為評審所青睞,

說明此時大家心中所思所想的經濟發展主軸,

正是就業、就業、就業。

事實也顯示,各國為了因應如何擴大就業,

以改善前次衰退期間所引發嚴峻的失業飆升,

無不治本與治標雙管齊下,祭出非常手段;

美國總統歐巴馬新近甚至提議

在國外創造就業機會的美國企業,

不該享有美國的減稅政策,

引起了眾所討論。

他的談話形同闡述,企業對國家的最大貢獻在於提供國民就業穩定社會,而非創造利潤帶動經濟成長,旗幟十分鮮明。儘管美國聯邦參議院提案取消在海外有營運企業的稅負抵免和延繳,受到許多挑戰,但是歐巴馬的直言仍然值得給予高度重視。在全球化的效應下,企業、資金可以到處移動與流通,去追逐更低成本的個別利益,藉以迴避比較辛苦的創新研發,唯獨大部分的勞工並無法似遊牧民族一般,逐水草而居,因此當工廠外移留下龐大失業與薪資水平下降的包袱後,若政府還要慷納稅人之慨給這類的企業大幅減稅,豈不是鼓勵更多廠商繼續柿子挑軟的吃,而把難題丟給政府善後?歐巴馬因此發出「不平之鳴」。

其實,歐巴馬說的:當更多東西在美國製造,更多就業機會就會在美國出現,更多企業就會在美國投資。

這個正向循環,哪是什麼艱難的大道理?

又何止把中國當成「世界工廠」的美國為中國創造就業機會?

二○○九年因政策鬆綁已經躍居為全球對中國投資金額第二位的台灣,

更是成就中國經濟成長的「衣食父母」之一,

然而馬政府現在卻還在為降低失業率的「保吳」作戰

大搞短期性的面子工程,

根本對實質改善就業環境束手無策。

反觀才剛閉幕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其所通過的二○一一到二○一五年「十二五」計畫,

不管做不做得到,但是至少已經把經濟與社會政策「第三次轉型」的姿態擺了出來,

所謂要從「強國」改為「富民」,要「把蛋糕更平均分配」,

以保證社會公平與公義,要增加中、西部工人與農民的收入以鼓勵消費,

居民收入要與GDP同步增長,這些口號喊得多麼好聽,

連中國這種政權都知道,

如果還不為持續惡化的貧富差距、

國富民窮問題講個話、表個態,

絕對不利政權穩定。

過去十年,

中國在黨國權貴資本主義政策高速發展下,

搜括掉蛋糕上所有奶油的,

是一百多家所謂的「大國企」,

以及高幹子弟操縱的公司,根據去年中國官方自己的研究,

中國現在七十%的財富掌握在○.四%的人手中,

這種財富過度向少數富人集中的畸形現象,

正在以每年平均十二.三%的速度在增長,

這個數字是全球平均增速的兩倍。

但是中國的就業情況又如何?溫

家寶今年三月公開說有二億中國人失業,若此,失業率估計約為二十四%左右,亞洲開發銀行則估計是三十四.三%,兩相對照,這與魯迅筆下的「人吃人」社會,有什麼差別?

因此「十二五」計畫怎能低調?

回到台灣,馬政府的擴大就業對策是什麼?

最近,吳敦義院長在立院承認「有錢的人愈有錢,是事實」,但是到底該怎麼做?

這個政府到現在猶如盲人摸象,摸到哪裡,就說到哪裡,不但心中沒譜,

馬總統沒事竟然和美聯社鬧彆扭,為了有沒有說「二○一二若連任就與中國政治對話」隔海互槓。

看看別的國家的總統在忙什麼,我們的總統又在幹什麼?

這樣,有什麼資格談連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