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看文化、看國家

 

看電影、看文化、看國家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oct/16/today-f2.htm

三部電影,反映三個不同國度的文化形貌—

《父後七日》:喧鬧;

《春之櫻》:細膩;

《卵》:深沉—分別是台灣導演王育麟和劉梓潔、日本導演山田洋次、土耳其導演森米.卡潘諾吉的作品(他的夢土耳其:約瑟夫三部曲,包括《蜜》、《乳》、《卵》)。

三部不同國度的電影,導演都是編劇。

台灣的《父後七日》有兩位並列導演,之中一位是。

三部電影都處理了長輩死亡的題材。怎麼看待死亡?

形式和儀式反映的文化,呈現在電影裡。

在我們自己的國度,《父後七日》是三部電影中最賣座的,是《海角七號》後,另一種盛況。

雖然沒有破億,也有三千萬票房。

口碑不錯,被認為好看,因為好笑。

以喜劇、甚至鬧劇的方式處理沉重的死亡主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盧俊義牧師

在台北東門教會通訊裡的一篇文章,批評了《父後七日》的爆笑、鬧劇,認為是對台灣文化、宗教的不當詮釋。

以盧牧師長期對電影的熱度與熱心推介,他的意見也應該被注意。

《父後七日》反映了道教式形貌;《春之櫻》反映的是佛教式風格;《卵》反映的是回教式情境,但更重要的是各自反映的台灣式、日本式和土耳其式文化樣態。

《父後七日》這部電影是散文。

原著就是劉梓潔的一篇散文,處理了在台北工作的敘述者在父親死後七天的經歷和觀照,悲傷被爆笑取代,但最終仍看得見敘述者回到自己時的悲傷。

電影其實以笑點為賣點,誇大了祭祀民俗的粗鄙性,刻意凸顯「台客」風格。

《春之櫻》的敘述者是一位與寡母一起成長的年輕女性,與醫生的婚姻因浮浪的舅舅而破壞,但在街坊的水電工找到真愛,也寬宥了死於多重病因、社會邊緣人的舅舅,重新展顏。

山田洋次電影的國民性,細膩觀照了庶民的人生。

這部電影是小說。

《卵》看得見土耳其導演的詩境。

一位寫過詩,在伊士坦堡看舊書店的主角,母親病逝,回到家鄉,因純真表妹而與過世母親和解,重新找到人生之路。這部電影是詩,呈現在映像裡。

電影是產業,更是文化。從電影可以看見一個國度的文化質地和社會形貌。

(作者李敏勇,詩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