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華專欄》中資銀行香港搶錢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l/7/today-o11.htm

富士康事件顯示

中國

以低薪推動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到了一個轉折點。

但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隱憂不只這點,

最近中資銀行在香港搶錢,

也反映了中國金融業隱藏的危機

今年四月十四日的「金融時報」德國版

刊出一篇「中國銀行沒錢了」的報導和評論,

指出中國度過二○○九年金融危機的手法,

事實上已經製造了中國下一個經濟的泡沫化

這篇報導與評論譯文刊於四月十九日的「自由時報」評論版,

然而沒有得到外界的重視,

許多人還沉迷於中國經濟無敵的神話。

「沒錢」的結論其實來自中國內部的信息。

中國工商銀行總裁楊凱生在《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發表文章,

表達了對於中國銀行業未來的資金缺口和呆帳的疑慮。

中國的銀行業光是在二○○九年,為了度過金融危機,

在北京政府的強制下大舉借錢給私人、

企業以及國家的基礎建設計畫,

就有高達約三兆九千億(台幣,下同)的呆帳,

而這是二○○八年呆帳的兩倍。

前年秋天金融大風暴後,

中國以四兆人民幣救市,

中國股市帶頭反彈,

房地產業不斷出現「地王」。

中國以世界經濟的「救世主」面目出現,

一副暴發戶的嘴臉,

恨不得把全世界都買下來。

可是轉眼間,

金融就出現問題。

總理溫家寶原來說

這些救市的錢主要投入基礎建設,

可是實際上大部分資金

流入中央級國有企業與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

再炒作股市、樓市。

因此國務院再如何調控,都難以奏效;

直到四月中旬推出「國十條」。

現在中央政府與央企及地方政府還在鬥法,

房地產界人士警告,

若房價大跌三成以上,

極有可能出現大批量的「斷供潮」而危及銀行業。

正是這個情況,

中國的四大國有銀行

(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與交通銀行,

決定要在香港的H股市場與中國的A股市場集資。

三月底,國務院的一個批示就提出「H股多解決一點」的籌資計畫,

香港將承擔最大責任。

這個集資活動最引人注意的是中國農業銀行的上市,

七月中旬在香港與上海雙掛牌,集資約八千八百億元,

IPO(初次公開發行)將創全球最高紀錄。

農行至今還沒有上市,

原因是這家銀行品質最差,呆帳、壞帳最多,

現在輪到它也上市,將是「最後的探戈」?

其他銀行也將透過批股、供股或發債券等形式集資,

他們的A+H籌資計畫大約是,

建設銀行三千五百六十億元,

工行三千三百二十億元,中行四千七百五十億元,

交行接近兩千億元。

這幾家大銀行集中在一個短時間內搶錢,很不尋常。

要集資就必須炒熱股市,吸引資金前來。

可是偏偏中國的股市很不爭氣,

政府失去控制力,也影響香港,

因此雖然李嘉誠等愛國商人出來捧場入股農行,

但是整個市場反應冷淡,以致發行價只能一再調低,

甚至將出現香港H股發行價高過上海A股的現象。

有的銀行搶在農行掛牌前宣佈集資!

工行二○○六年在香港上市,

超額認購七十六倍,農行昨天截止認購,

但到前天為止,才超額十四倍。

去年,

國有企業大肆併購民辦企業,

以致有「國進民退」之說,

但是今年五月中旬,

中國政府公布新三十六條,

鼓勵民間資金進入若干行業,被稱為「民進國退」,

這多少也反映了政府出現的資金緊缺。

隨著全球經濟可能二次探底之說,

胡錦濤與溫家寶已不如去年大發豪語,

而是希望外國政府不要輕易退市,

因為這關係到中國的外貿。

 

而上海世博閉幕後,中國經濟會出現甚麼變化,

不妨多多觀察。

馬政府更不該為ECFA沖昏頭腦而忽視這些問題。

 

 

(作者林保華為資深時事評論員,http://blog.pixnet.net/LingFengCommen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