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統,多少台灣人願意上戰場?

 

2018年7月4日

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180704/what-do-taiwanese-really-want/zh-hant/?utm_source=top10-in-article&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web

AMY CHANG CHIEN

2014年4月,台灣台北,太陽花運動的參與者。前不久,台灣的一項民調探討了民主支持度與防衛台灣意願的主題,研究者提及了太陽花運動對台灣政治版圖的影響。

2014年4月,台灣台北,太陽花運動的參與者。

前不久,台灣的一項民調探討了民主支持度與防衛台灣意願的主題,

研究者提及了太陽花運動對台灣政治版圖的影響。

Amy Chang Chien

 

若中國武統,有多少台灣人願意上戰場?

=============================

隨著川普上台後中美衝突加劇,台灣經常淪為國際強權角力下的籌碼;在習近平治下,北京一方面進一步地把手伸向台灣所剩不多的邦交國、在台海實施軍演,又一方面祭出「惠台31項政策」,來拉攏台灣企業及個人赴中國大陸就業。在變動的局勢中,二十多年前一觸即發的台海飛彈危機可能再次上演,這成為了繼續踐行民主的台灣人不得不正視的煩惱。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嗎?兩岸關係會如何發展?我會為保衛台灣挺身而出嗎?這些迴盪在許多台灣人內心的叩問,在一有涉及台灣的國際事件發生時,便會化為公眾熱議的材料、政黨爭鬥的口水,也成了台灣學界試圖通過民調及研究來找尋解答的主題。

今年4月,由台灣政府資助的非營利組織——台灣民主基金會發布「2018台灣民主價值」民意調查結果,該結果涉及兩份調查,第一份是由該基金會委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所執行的「台灣民主價值」民意調查,第二份是由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設計執行的「中國效應調查」,內容是關於台灣人的身份認同、統獨立場與參與國防的意願等相關問題的傾向。

本次發布的民調中有幾個重要的發現:調查顯示,台灣青年對民主價值和自衛有堅定的承諾,即使他們比其他群體更支持台灣民族主義,但年齡在20~29歲之間的年輕人比其他年齡組有更強的維持現狀的傾向。而在防務上,當台灣人面對中國強制統一的軍事威脅,約有70%的人承諾打仗。台灣民主基金會的執行長徐斯儉在記者會上指出,台灣青年展現出「天然獨」(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本質實際上是「反統一」。

民調結果甫一發表,便在台灣獲得廣泛關注,並收到正反兩面的評價。有國民黨籍政治人物質疑這份問卷的設計,其中是否有來自民進黨的操控?或暗含蔡英文政府推進台灣獨立的議程?主要由國民黨資助的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也將這份民調斥為為政府遮羞的「惡意民調」。

 

但一些學者和媒體人則予以反擊,認為這份民意調查的研究方法與議題設定並無太大瑕疵。如常駐台灣的評論家、台灣守望(Taiwan Sentinel)網站主編寇謐將(J. Michael Cole)撰文稱,台灣民主基金會做的民調與最近台灣學界發布的民調結果類似,且執行民調的學術機構在這方面有良好聲譽。總的來說,即便不同機構所做出的民意調查在台灣存在爭議,但其中呈現出的台灣民眾對民主的認可與對未來的悲觀,仍勾勒出了台灣現況的部分面貌。

紐約時報中文網專訪了此次調查的研究者之一、台灣中研院副研究員林宗弘。他長期關注台灣青年世代認同、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社會不平等問題,曾與台灣勞工陣線協會及一些社運人士合著《崩世代》(台灣勞工陣線出版)一書,內容是有關台灣即將面對的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等危機。

林宗弘接受了紐約時報中文網的採訪,採訪以電子郵件進行,內容經過編輯與刪減。

1月,台灣海軍在軍演後向國旗敬禮。

1月,台灣海軍在軍演後向國旗敬禮。

Mandy Cheng/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問:今年的民意調查結果出來後,你們有哪些重要的發現?其中有讓你們感到比較意想不到的地方嗎?

答:「台灣民主價值」調查中較為特別的結果,是將民主支持度與防衛台灣的意願連結起來,而且將防衛台灣的意願分為因為台獨而遭中國大陸武力威脅,或是中國大陸為了統一以武力威脅兩種情境,發現在被統一的武裝威脅下,台灣民眾更願意為保衛台灣(67.7%),且支持民主者更願意為台灣而戰,是較特別的發現。

問:近期台灣在國際上面臨的外交困境、蔡英文執政下的台灣政局、來自中國大陸的壓力與示好,以及川普上台後美中台關係的變化是否反映在你們得到的研究結果上?面對這些問題,台灣人展現出什麼樣的態度?

答:「中國效應調查」與「台灣民主價值」這兩份調查都是今年2~3月間執行,調查機構與抽樣都各自獨立。當時兩韓(朝韓)領袖尚未相見,中興通訊遭美國處罰事件與美中貿易談判尚未發生,來自中國大陸迫使台灣邦交國斷交的壓力尚未明顯,因此不能完整反映地緣政治與國內外局勢變化對台灣民意的即時影響。倒不如說,這兩份調查反映相對常態情況下的台灣民意。

在問到願不願意為保衛國家而戰時,傾向願意防衛台灣的民意一般約七成,事實上,曾經當過兵的年長世代對國防更為堅持,與台灣過去或其他單位的調查結果差異相當小,短期內由於民進黨上台兩岸關係緊張,民眾對於兩岸對峙局勢或影響自身損益,而在身份認同上有所搖擺,雙重認同(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有顯著上升。

問:

研究結果顯示,許多人對台灣民主政治的未來感到悲觀,但人們對於民主制度的認同意程度也逐年升高,你們覺得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答:

民主轉型是一個權力與資源重組的複雜過程,在台灣,前威權政體的受益者(包括國民黨相關媒體)或親中媒體經常表達對民主較悲觀的態度,這種唱衰民主的論調雖不可取但可以理解。有趣的是,即使在台灣年金改革或處理不當黨產導致過去既得利益者反彈,加上中國大陸國防外交宣傳戰的壓力下,仍可發現台灣民眾逐漸將對民進黨(或三年前國民黨)現任領導的不滿與民主制度本身的績效做出區分,顯示為對民主認同感的上升。從我們對「中國效應調查」的分析顯示,台灣民眾對民主制度滿意度與支持程度仍在提高,40歲以下提升速度較快,一方面是過去20年來民主鞏固與公民文化改變的成果,另一方面與中國大陸或香港政治自由緊縮亦有部分關聯。在2014~2016年間,「中國效應調查」研究發現認為中國或香港民主倒退的人,對台灣民主的認同感與滿意度顯著上升。

問:

台灣青年的台灣認同度很高,卻在面對兩岸關係選擇時,大部分主張「維持現狀」。在你們的觀察中,你認為「維持現狀」的態度是如何成為台灣人普遍的意識的?長久來看,「維持現狀」可以理解為一種「台灣認同」嗎?

答:

過去,台灣學界對維持現狀的解釋多半是方法論上的「訪員效應」(interviewer effect),也就是受訪者為逃避政治爭論而模糊其真實立場。為了處理這種效應,中研院社會所吳乃德研究員另創兩題,即「如果台灣宣布獨立不會引起戰爭的話,台灣就應該宣布獨立」與「如果中國大陸在經濟政治各方面的發展和台灣差不多,兩岸就應該統一」,可以協助我們進一步區分維持現狀者的真正心態。

根據近三年的「中國效應調查」,將維持現狀者回答「如果台灣宣布獨立不會引起戰爭的話,台灣就應該宣布獨立」比例區分出來,會發現40歲以下年輕世代其實過半數支持台灣獨立,回答維持現狀只是不願表態,而年長世代支持獨立者則逐年下降,然而由於強烈主張兩岸統一的人口也在下降,這也可能是因為原來主張統一的年長民眾流入維持現狀一類造成的。

在進一步的統計分析當中,維持現狀仍然是一種隱藏真實政治偏好的回應方式,在藍營執政期間,台獨偏好者會流入維持現狀一類以避免統獨紛爭,相反地在綠營執政期間,統一偏好者會流入維持現狀一類,因此我們實在無法將這個類型視為某種「台灣認同」,倒不如說是統獨雙方被迫共同面對日常生活與合作的策略,這也明顯影響了蔡英文政府對內與對外的政策立場。

近三年的民調結果顯示,在大多數主張「維持現狀」的台灣人中,不同世代同意「如果台灣宣布獨立不會引起戰爭的話,台灣就應該宣布獨立」的比例出現變化。本圖根據受訪者提供的資料製作。

近三年的民調結果顯示,在大多數主張「維持現狀」的台灣人中,不同世代同意「如果台灣宣布獨立不會引起戰爭的話,台灣就應該宣布獨立」的比例出現變化。本圖根據受訪者提供的資料製作。

問: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的民主滿意度和對民主的樂觀程度曾在2014年時低落,之後回升,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轉變?從時間點來看,這是否受到了太陽花運動、香港雨傘運動等社會運動的影響?

答:

相對於雨傘運動受挫,太陽花運動確實改變了台灣的政治版圖。「中國效應調查」裡,2013年太陽花學運前與2016年同樣詢問受訪者對台灣與中國民主情況的滿意程度,結果發現台灣民眾對台灣民主滿意度上升而對中國滿意度惡化;2015年同一調查數據分析後發現,太陽花運動的支持者(當時仍佔四成、年輕世代為主)同時更常是民主支持者,而贊同太陽花運動理念,是影響民眾在地方選舉裡支持民進黨與柯文哲(無黨籍台北市長)的最主要因素,此後支持度與樂觀程度等多項類似議題上,對民主的偏好亦逐漸回升,顯然在台灣民主支持者的心目中,太陽花運動可能抵擋了某種威權力量崛起,無論他們認為這股力量是來自當時執政的國民黨或對岸的共產黨,而且台灣民眾對中國民主的觀察日趨悲觀。

問:

2014年之後,台灣的「雙重認同」(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出現回升,出現這個情況的可能原因是什麼?

答:

「中國效應調查」亦發現在2014年之後,台灣民眾雙重認同有恢復的趨勢,但主要出現在50歲以上的年長世代,而且他們在調查裡的回應率大為提升,甚至使得年輕世代所佔樣本的比例顯著減少。經過統計檢驗,我們發現影響身份認同的主要是50歲以上的世代,其他世代就算樣本減少也沒有顯著改變。

台灣學者從兩個因素解析這種現象,首先是黨派平衡造成的效果,藍營執政時綠營受訪者更不滿,反之綠營執政時影響藍營受訪者的利益,使後者更積極應答;另一種可能性則是2014年後受調查母體改變,由於台商在中國大陸規模縮減,部分台商與台幹陸續返台,使樣本內有中國大陸生活經驗者小幅增加。由於這兩種因素都集中在50歲以上的群體,導致台灣認同者(年輕世代)所佔的比例被壓低了。若統計分析無誤,雙重認同的恢復可能是三四年內的短期現象,長此以往,台灣人口自然的世代交替,仍然會減少雙重認同者所佔的比例。

近三年的「中國效應調查」中,未滿四十歲者的身分認同變化未達統計差異,在研究者分析後發現,雙重認同的恢復主要出現在50歲以上的群體。本文根據受訪者提供的資料製成。

近三年的「中國效應調查」中,未滿四十歲者的身分認同變化未達統計差異,在研究者分析後發現,雙重認同的恢復主要出現在50歲以上的群體。本文根據受訪者提供的資料製成。

問:

這份調查結果發布後,在台灣社會或其他地方是否引發了迴響或爭議?在台灣,政治上的民意趨勢會如何影響政府決策、政策發展、選舉和台灣的企業?

答:

儘管美中關係與東亞地緣政治變幻莫測,2018年的「台灣民主價值」調查凸顯台灣民眾支持民主與國防的關聯,而且民眾高比例支持強化國防能力,將成為未來蔡英文政府的施政主軸之一。對此趨勢最關心的當然是中共政權,自四月下旬以來,中國不斷對台灣國防與外交施加壓力,同時公布對台灣民眾——主要是針對年輕世代31條就學與就業優惠的實際措施,胡蘿蔔與棍棒齊下。

對台灣與其他跨國企業而言,台灣民意與中共政策的分歧,將導致其中國投資營運的風險上升,台灣選民與消費者偏好更強調台灣認同與自由開放的文化價值,而來自中國的政治壓力企圖「以商圍政」,例如逼迫全球品牌商或航空公司在網站上修改台灣名稱、要求台商公開支持「九二共識」等。如前述分析所見,這雖然對年長世代身份認同的政治表態有所影響,卻很難抵擋年輕世代的天然傾向,而受到冒犯的台灣民眾,心理卻可能將中國視為怨憤的對象,難以平復。

雖然中共企圖以種種方法對台灣民眾與政府施壓,影響選舉的效果可能很有限。台灣今年地方選情更可能取決於台北市各黨派的合縱連橫,民進黨本身能否開啟「太陽花世代」接班管道,以及近年來在勞動法修改爭議上反覆對年輕受雇者的衝擊等。在這些民主制度才會發生的黨派鬥爭與公共政策議題上,中共的價值取向無法親近年輕世代、國民黨在年金改革與同婚等議題上青年選票流失,相對於爭取年輕世代,他們可能更期望對民進黨政府的批判導致青年投票率大幅降低。因此,除了台北市長選情有指標性意義,其他地方選戰勝負可能僅限於候選人地方經營能力與個人魅力,以及黨派結盟方面的差異。

===================================================

===================================================

 

 

 

====================================================

[  歐威爾式胡扯,別人的東西變成老祖宗留下來的領土  ]

 

習近平說,

中美雙方的共同點遠遠大於分歧,

但在涉及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上,

中國的態度是堅定的也是明確的,

老祖宗留下來的領土一寸也不能丟,

別人的東西我們一分一毫也不要。」

 

 [ 相關 ] 2018習近平告訴馬提斯:中國不會放棄一寸領土[德國之聲]

=================================================

[    中國國旗冒充台灣國旗                 ]

https://i0.wp.com/ichef.bbci.co.uk/images/ic/320x180/p04pzd1g.jpg?resize=293%2C168&ssl=1

          美國               中國                                       台灣

———————————————————–

1924中國國民黨的中國國旗

1949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旗

==============================================

The endless Chinese civil war of the China Lobby  in Taiwan

after 1949.

===============================================

 The endless Chinese civil war of the China Lobby after 1949.

[ 相關 ]   歐洲比馬英九更關心台灣民心向背[林育立]

=============================================

the PRC’sOneChina’ Principle

the U.S.’s ‘One China’ policy

=============================================

 [ 相關 ]

2018難民中華民國,馬2.0,台灣日趨晦暗的國安現況[ 易思安 ]

===============================================

[                                   ]

 

美國眾議員羅拉巴克(Dana Rohrabacher)

今天在眾議院提出一項決議案,

 

呼籲美國政府與台灣恢復外交關係並揚棄一中政策

美國政府目前在外交關係上,不承認5個國家:

敘利亞、 伊朗、北韓、不丹及台灣。

 

只有台灣是發展成熟完備的民主國家。

 

 

[ 相關 ] 2018美眾議員提案,籲美與台灣恢復邦交,揚棄一中政策[ ]

=====================================================

[   ]

美國外交政策的民主變遷,

係以制度上的公平性為依託,即使處於分裂年代,

政策的改變在短期內仍細微難辨,長期來看才有漸進式的發展。

 

否則,如何解釋自尼克森川普九位總統

美國的中國政策在本質上並未改變?

 

或者如何解釋在冷戰結束後近三十年,

美國仍維持著一支前進部署(forward deployed)的軍事力量?

 

台灣最直接相關的是,這意謂著美國需要與北京當局維持一個

有用的關係(serviceable relationship)。

 

儘管只要共產黨統治中國一天,美中關係絕對不會是「良好的」,

卻必須是一種可避免出現最壞情況的建設性關係。

 

由於中國對全球經濟、美國的繁榮、區域和平及穩定而言都太過重要,

以至於美國無法將其視為敵人看待。

 

這不是說美國不應該對中國侵害人權的行徑,

或中國政府專制獨裁的本質仗義執言,而是即使對中國不假辭色,

也不會影響雙方在彼此有共同利益的層面進行合作,

繼續信守美國獨特的「一個中國」政策,也是保有這種能力的前提之一。

 

 [ 相關 ]

  2018美國外交政策基本原則,東亞百年戰亂[ 羅曼Walter Lohman]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