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國民黨不肖子孫

 

冷眼集/

國民黨不肖子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an/3/today-p15.htm

記者鄒景雯/特稿

 

開年第一天,

有個稱為總統府「發言人」的,

又在臉書放言

反對黨領袖發表的元旦講話是政黨鬥爭,

但是這個「發言人」忘了,

他所屬的執政黨,

就選在元旦這個黃道吉日

闡述該黨秘書長之所以提告

另一在野黨主席與多位名嘴的「微言大義」,

因此這個鬥爭說,

豈不當場迴向到了自己的黨中央?

看來,

信口固然可以開河,

但經常會沖倒龍王廟。

這個自己罵自己的「發言人」,

大過年的什麼不好講,

還盡講些不經大腦的傻話,

例如他說:

「中國國民黨把民進黨流失掉的

台灣主權爭回,還大步前進」。

歷史恐怕不是這樣的,

全體納稅人應該一起問問這個領官餉的:

一九七一年是哪個黨被趕出聯合國的?

又是哪個黨非要力爭中國席位

以致拖累台灣成為國際孤兒的?

美國與日本兩個重要邦交

又是在哪個黨手裡斷的?

這兩年,

馬政府又爭回了什麼台灣主權?

國民黨大步向前,

走進中國的死胡同,倒是沒錯。

這個「發言人」又說:

「最喜歡說愛台灣的人,

卻是台灣歷史上貪污最多

濫權最嚴重的人。」

要說貪污最多的,

沒人比得上黨即是國、

國即是黨、國庫通黨庫,

到現在還不把黨產還給國家的一群共犯;

要講濫權,問問雷震,

誰是從中國殺到台灣

滿手血腥的第一號人物?

台灣有句俗話,

不講話,沒人當你是啞巴,亂講話,

勾起大家的記憶,

國民黨先祖無端在百年後被清算,

這就是子孫不肖,

先人只好為之蒙羞。

至於這個「發言人」又大扯:

貧富差距最大時是二○○一年民進黨執政之時;

那就更把國人當猴耍了。

馬政府的主計處今年八月才公布:

二○○九年國內最富有家庭群與最貧窮家庭群組,

兩者差距倍數高達八.二二倍,

創下歷史新高。

不但如此,該年每戶可支配所得、

每戶平均儲蓄的減幅,

雙雙都是史上最大。

這個紀錄,馬政府不檢討,

還派出「發言人」以數字遊戲唬人,

真是「禮義廉」的不二典範。

馬政府的總統府一年之計由此開始,

這個兆頭,自己找的。

台灣學者聯署要求媒體「反收買,要新聞」

 

台灣學者

聯署要求

媒體「反收買,要新聞」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0/12/101226_taiwan_chequebook_journalism.shtml

林楠森  BBC中文網台北特約記者

台灣媒體學者召開記者會反對有償新聞泛濫(26/11/2010)

逾百名台灣媒體學者響應了這次反對「業配新聞」的聯署。

(BBC中文網圖片)

在台灣政府對媒體的置入性行銷

與媒體「業配新聞」日益嚴重之際,

逾百名台灣傳播新聞學者聯名

要求停止這類偽裝成新聞出現的政治或商業廣告。

聯署的學者包括台灣大學與政治大學等

在內的十多所大學傳播學系主任及院長,

這份尚在累積連署的呼籲在短期內已有逾百名大學教授支持。

他們發表聲明說,其做為新聞傳播學者,

有義務提醒社會各界,政府大量的媒體置入行銷,

已經嚴重破壞民主社會中媒體傳布

正確資訊與監督政府的基本角色。

而針對媒體扮演的角色,

他們則認為媒體毫無節制的「業配新聞」,

不但污辱記者的身份與尊嚴,

也等於摧毀了新聞專業賴以維繫的公正,正確,客觀等基本價值。

「價值扭曲」

媒體出賣版面將廣告偽裝成新聞,

在台灣已成一普遍的現象,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胡光夏說,

有教授在課堂上對學生非正式調查發現,

有八成左右學生表示可接受「業配新聞」的作法。

學者們對這樣的現象感到憂心,

胡光夏表示在政府帶頭做的結構性因素下,

使得傳播學系學生的價值觀非常的扭曲。

台灣電子媒體進行採訪(資料圖片)

學者們擔憂台灣發展蓬勃的媒體專業

會因「業配新聞」而瓦解。

台大新聞研究所長林麗雲說,

她擔心長期下來的積非成是,

將會造成台灣新聞專業的全面崩解,

而民主政治也因而倒退。

政大新聞系主任林元輝指出,

政府對媒體置入行銷的問題在於,

政府執政者不努力做事來得到輿論掌聲,

而是想要錢來收買,而且其用的錢還是人民的納稅錢。

這些學者反對的並非媒體播放廣告,

而是抗議廣告被偽裝成新聞內容的置入行銷。

若以多數西方國家為例,

其明文限制像是兒童節目與新聞節目不得置入性行銷,

但台灣則無相關規定,這也引起了學者的批評。

中國新聞

長期關注兩岸新聞與媒體的南華大學傳播系主任張裕亮則指出,

從台灣2008年政黨輪替後,中國大陸省市地方官員頻繁到台,

而一些台灣媒體的專題報導其實是這些省市出錢登的廣告。

他具體舉今年廣東省長到台訪問時為例,

當時台灣的《中國時報》與《聯合報》都刊登了專題報導,

但其實那是付費廣告。

這些由中國地方政府宣傳部撰寫的文稿,

主要宣傳其到台採購規模,

這樣的內容被偽裝成新聞刊登在台灣媒體上,

有些還掛上了媒體資深記者的名字。

張裕亮指出,

這些媒體除了刊登了這些「業配新聞」外,

也在兩岸版與大陸版上以頭條處理。

這種「業配新聞」的另一問題是,

媒體為了不得罪「付費新聞」買主,

對買主其它相關新聞的編輯態度也出現轉變;

張裕亮以劉曉波事件為例,

表示其很明顯產生了影響。

他並擔心隨著兩岸交流幅度加大,

台灣媒體可能面對中國負面新聞不敢報導,

出現類似1997年之前香港媒體自我審查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