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大空襲70週年 網友PO照引熱議

2015-05-31  15:05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334414

當年被轟炸後的總督府(今總統府)。

(圖片取自台大批踢踢)

 

台北大空襲70週年

網友PO照引熱議

==============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今天是台北大空襲70週年,

有網友在網路上PO出當年被轟炸後的總督府(今總統府)照片,

希望能引起更多網友關注這段鮮少人知道的歷史。

 

1945年5月31日台北遭受盟軍最大規模的空襲,

造成3000餘名台北居民當場死亡,

受傷及無家可歸者更達數萬人。

 

此外,台北城內許多官民建築、設施遭受嚴重破壞,損失難以估計。

 

網友empire今在台大批踢踢八卦版上PO文

「悼念臺北大空襲七十周年,誰塗改了歷史?」,

引起網友熱議。

 

empire 這篇文章中貼出了許多當年台灣遭盟軍轟炸的影像,

也指出今年時值二次世界大戰70週年,

從1942年日本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並徵召台灣人志願從軍起,

臺灣實際從軍的人數約8萬人,

軍夫和軍屬約12萬人,總計約20萬人被動員,

而在太平洋戰爭中戰死的臺灣人便高達3萬多人。

 

但empire問道,為何這樣的人數與規模,

做為後代臺灣人的我們,

竟然沒能為他們追思紀念?

 

empire提到,「臺北大空襲」時,

臺北被轟炸的慘烈程度,

造成許多重要的地標遭受不同程度的損毀。

 

如總督府(今總統府)、臺北車站、成淵中學、臺灣軍司令部(今自由廣場)、

臺北女高(今北一女)、臺北一中(今建中)、臺北帝大醫院…等

許多具傳承意義的文化性建築也遭受嚴重波及。

 

這麼重大的歷史事件,

在臺灣卻彷彿不曾發生過,徹底的消失了。

 

疑惑問道:「是誰竄改了歷史?」

 

empire說,

臺灣作為一個二戰中太平洋戰場的重要據點,

竟然未曾擁有屬於臺灣自己視角的「二戰國家紀念園區」、

「二戰臺灣亡靈紀念碑」、「二戰和平紀念日」

或「臺北大空襲紀念日」。

 

並表示,「僅以此文,悼念在整場二戰中死難的臺灣人。」

 

這篇文章引起網友熱議,

不少人都表示竟然完全不知道有這種事情。

當年被轟炸後的總督府(今總統府)。

(圖片取自台大批踢踢)

高雄港遭轟炸影像。

(圖片取自台大批踢踢)

PO文隨即引起網友熱議,不少人直言不知道這段歷史。

(圖片取自台大批踢踢)

================================================

1942年日本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並徵召台灣人志願從軍起,

臺灣實際從軍的人數約8萬人

軍夫和軍屬約12萬人

總計約20萬人被動員,

而在太平洋戰爭中戰死的臺灣人便高達3萬多人

==================================================

[學生諷刺>>上帝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 卻在台灣丟下了一個國民黨]

 

學生們則說 馬英九統治下的六年

只有虛假的「拼經濟」, 浮濫的土地征收

黑箱服貿協議自經區 都是借由剝奪公共利益

破壞台灣主體性

架空台灣很不容易才建立的一點點民主法治。

 

他們稱馬英九執政六週年令人感到悲哀與憤怒,

除了「黨國巨獸」回來外台灣人主體性也消失,

學生們並諷刺說

上帝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

卻在台灣丟下了一個國民黨」,

在馬就職六週年之際他們深深體會了其涵意。

 

[ 相關 ] 台總統馬英九在學生抗議中慶就職週年[ BBC ]

====================================================

[ Taiwan vs. Palestine ]   [ Crimea vs. Taiwan ]

 

美國學者譚慎格今天表示,

台灣應在兩週前和巴勒斯坦一起尋求聯合國承認它的國家地位,

很可惜台灣錯失了這個機會。

 

由於台灣有一部中華民國憲法

使台灣至今未能宣示是個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國家,

也讓巴勒斯坦的例子難以適用在台灣身上。

 

[ 相關 ]  巴勒斯坦尋求聯國承認 台錯失機會

=====================================================

聯合國2758號決議(1971.10.25)

否定蔣介石中華民國駐聯合國代表團」,

裁定蔣氏政權為中國的非法政府

移駐台灣也屬非法

—————————-

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台灣人才正式喪失日本國籍

=====================================================

keep making Taiwan become another ukraine !

keep making Taiwan become another  Crimea !

==================================================

[ 1945年10月25日國民黨中國奉聯軍指派接收進占 台灣悲劇開端 ]

 

1945年10月25日, 國民黨中國奉聯軍指派接收、進占,

以「光復」台灣,大肆宣揚, 口口聲聲八年抗戰如何打敗日軍。

 

其實日本是因為二戰戰敗,放棄殖民。

 

而「光復」之說期待破滅, 在台灣歷史被以「悲劇性開端」視之。

 

[ 相關 ]  不幸的時代[李敏勇]

=============================================================

中華民國對台治權法源,

盟軍統帥麥克阿瑟第一號命令委託入台接受日軍投降

不是授予統治權更非主權 只是工廠警衛的角色,卻騙台灣人說是老闆

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晚上十點三十分授權東京盟軍總部解散,

領土詐騙案就破局, 台灣人沒出聲;

舊金山和約六條雖給中華民國從台灣撤軍九十天的寬限,

其「治權」也在一九五二年七月二十八日過期卻賴著不走,

還和昔日仇人共匪密謀永久竊台

 

[ 相關 ] 誰曾提案把台灣納入中華民國? [ 沈建德   ]

========================================================

[ 讓日本陷入一場毫無勝算的戰爭的制度 有哪些缺陷 ]

 

一些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國家,

包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 已翻過了這段歷史。

 

但在中國韓國 對日本的仇恨依然根深蒂固。

 

這三個國家的領導人都執意想要讓舊日的仇恨保持新鮮

 

中共的合法性來自它在驅除日本侵略軍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對於韓國總統樸槿惠(Park Geun-hye)而言,

反日情緒仍可以用來團結選民。

 

同樣,對安倍來說,

讓民眾普遍感覺 中國既強大、

又仍未原諒日本當年的侵略行為,

對於他擴充軍備和重新解釋和平憲法的努力至關重要。

 

多年來, 日本幾任首相都發表過道歉,

但我們仍常聽到一種說法,

日本從來沒有真正承認過其侵略歷史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善於將當代事件從歷史中抹去的中共

仍在教育日本要坦白承認其過去

 

日本不應該在學校中美化這段歷史,

日本兒童可以從學習這段歷史中得到極大的收獲。

 

這不是為了讓他們羞愧地低下頭,而是為了讓他們學習,

當年那個讓日本陷入一場毫無勝算的災難性戰爭的制度

有哪些缺陷。

 

  [ 相關 ] 日本需正視歷史[英國《金融時報》]

=====================================================

要使台灣真正主權獨立,脫離中國的糾纏,確保台灣的安全,

唯一的方法是將台灣與中華民國劃清界線,分得一清二楚。

並認為要如此做,

台灣才能獲得各國的認同,台灣才能真正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 相關 ]  脫離流亡體制救台灣[ 楊劉秀華 ]

===========================================================

馬英九提"南海和平倡議",民進黨嘲諷只是口號

30.05.2015

http://dw.de/p/1FZLU

 

台灣馬英九總統近日提出”南海和平倡議”,

建議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資源,

美國國務院公開肯定此主張,

但民進黨嘲諷只是一句口號,且是與中國大陸唱和。

Ma Ying-jeou Präsident Taiwan Archiv März 2014

(德國之聲中文網)

 

馬英九提”南海和平倡議”,民進黨嘲諷只是口號

========================================

 

繼2012年的”東海和平倡議“之後,

總統馬英九在5月26日公開提出”南海和平倡議“,

完成以和平對話為一致主軸,串連台海、東海、南海的政策方針。

 

馬英九主張該海域相關各方應自我克制,

避免採取任何升高緊張情勢的單邊措施、

尊重包括《聯合國憲章

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之國際法原則,

透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共同維護南海地區海、空域航行及飛越自由與安全等。

 

總統府也強調,

基於”東海和平倡議”的精神,取得台灣與日本日漁業會談成果,

也得以解決台灣與菲律賓漁業衝突,

依此成功經驗,希望與南海其他相關各方共同努力,

解決南海爭議,開發南海資源,

使南海與東海一樣,成為和平與合作之海。

 

 

美國國務院公開肯定

隨著中國在南海動作頻頻,區域情勢有逐步升高趨勢。

 

就在美國國務卿克里(John Kerry)訪問中國試圖滅火無效之後,

馬英九公開發表”南海和平倡議”,

呼籲相關各方建立對話機制,隨即贏得美國國務院公開肯定。

 

由於”南海和平倡議”內容與美國立場相近,

美方又在最短時間公開肯定,被解讀為台灣在南海議題上向美方靠攏。

 

在野最大黨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質疑馬總統的”東海和平倡議”,

導致日本疑惑台灣是不是要跟中國聯合對付日本,

東海和平倡議只是一個口號,南海和平倡議也一樣。

 

但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賴士葆說,

南海和平倡議精神是擱置主權爭議、資源共同開發,

他反問,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所說的維持現狀是什麼?

 

在全面否定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批評馬總統傾中賣台的同時,蔡英文應說清楚講明白,

如何處理固有疆域,南海議題沒有模糊的空間。

 

馬英九:民進黨沒有常識

馬英九也強力反駁說,

民進黨的質疑實在是沒有常識的看法,

他更批評,不久前某些反對黨人士主張放棄南海主權,

包括太平島。

 

馬英九指出,

中華民國對於南海諸島和水域的主張沒有任何改變。

他提出”東海和平倡議”,是因為最近南海情勢越來越緊張,

要有能解決問題的方案,讓大家願意接受,

才能化解問題,否則若只從領土主權主張入手,

恐怕難以解決,因為沒有一個國家能在主權上讓步。

China Konflikt im Südchinesischen Meer Spratly Inseln

中國填海造島,南海劍拔弩張

 

對於外界質疑,

南海與東海狀況不同,類似精神的倡議恐怕難以適用,

馬英九認為”以小事大”的基本原則不會改變,儘管問題不同,

但和平只有一種,台灣藉由和平倡議的提出向相關國家表明台灣的立場,

也希望明年之後無論由哪一黨執政,

新的總統都能夠延續此一政策方向。

 

國安幕僚表示,

這項倡議的提出,事前曾與美、日等主要國家交換意見,

接下來在彙整相關國家反應後,將透過外交管道進一步論述,

而6月3日馬英九與美國斯坦福大學智庫視訊對話時,

也將再次就此倡議提出說明。

====================================================

 

馬英九主張該海域相關各方應自我克制,

避免採取任何升高緊張情勢的單邊措施、

尊重包括《聯合國憲章

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之國際法原則,

透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

聯合國憲章第77及76條,

===============================================

台灣總統馬英九 ????

國民黨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 !!!!

=============================================

[聯合國憲章第7776條日本放棄台灣人民自組政府,獨立建國]

 

舊金山和約的前言寫明

日本絕對遵守聯合國憲章

聯合國憲章第七十七七十六條

日本放棄台灣之後,由人民自組政府,獨立建國。

 

[ 相關 ] 如何反制?[ 沈建德 ]

=============================================================

[ 1945年10月25日國民黨中國奉聯軍指派接收進占 台灣悲劇開端 ]

 

1945年10月25日, 國民黨中國奉聯軍指派接收、進占,

以「光復」台灣,大肆宣揚, 口口聲聲八年抗戰如何打敗日軍。

 

其實日本是因為二戰戰敗,放棄殖民。

 

而「光復」之說期待破滅, 在台灣歷史被以「悲劇性開端」視之。

 

[ 相關 ]  不幸的時代[李敏勇]

================================================================

[國民黨台灣(日本)40年戒嚴30年假民主>>聯共併吞台灣]

內戰負於共產黨後,

國民黨殘餘軍隊和支持者逃到台灣( 日本國土 )

 

國民黨統治台灣實行了40年的戒嚴

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將台灣引向了(假)民主

 

多數台灣人強烈主張維持台灣事實上的獨立

馬英九卻開啟一個與北京建立更緊密聯繫、

開展政治談判的不可逆轉的趨勢

 

台北的領導人, 維持事實上獨立的現狀時,

可以有理有據地指出, 政府是遵從公眾的意見

 

台灣民眾渴望中國大陸所帶來的和平和繁榮

他們並不願意為了和平與繁榮 放棄主權民主。

 

北京的立場是無法動搖的,

北京的勢力和影響是無法迴避的。

 

中國大陸以不同的方式向台灣加大施壓力度

不可避免地會滑向中國大陸所渴望的統一

 

[ 相關 ] 台灣的現狀還能維持多久[ 紐約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