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經區的餿水油、混茶葉

2014-09-15

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813298

◎ 杜宇\

(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自經區的餿水油、混茶葉

=====================

 

 

餿水油波及商家總數達一千二百多家,

衝擊層面非常廣泛。

 

我們也發現官方對於回收油流向幾乎沒有管控,

每年從國外進口數量龐大的低價回收油出處交代不清,

GMP微笑標章也無法發揮功能。

 

推動「強制性」食品安全履歷,實已刻不容緩。

 

又例如檢方偵辦中的國內多家知名茶行

(曾獲多項獎項)涉嫌將低價、高農藥殘留風險的中國茶,

經第三地如越南、泰國、新加坡等轉運來台,

再混進台灣茶葉銷售牟利,

行之多年,數量高達二百萬公斤,

不法所得超過五億元。

 

此舉不僅將消費者置於農藥中毒風險,

也嚴重影響到本土茶業的聲譽與國際形象,

再次凸顯實施原料來源標示的必要性。

 

餿水油事件、中國茶葉混充事件,

在在讓人聯想到立法院新會期執政黨將力推的自經區特別條例草案中,

對於設置農業加值所使用國外進口原料,

政府只願依照現行海關通關檢驗模式,

不願採取原料來源標示措施。

 

理由是自經區內若強制規定,

將形成區內比現行規定更嚴格之情形,

有違自經區自由化的核心精神。

 

問題是自經區加工成品同樣掛上MIT標示出口,

國外消費者無從分辨,

萬一發生重大食安風險,

連累採用本土原料製造之農產品必須概括承受,

對台灣農業與食安將造成重大傷害。

 

藍綠立委應該強力要求區內區外加工農產品均需明確標示原料來源,

並清楚記錄、隨時提供官方查核,

才能逐步恢復國內外消費者對MIT食品的信心。

 

事實上,美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能發揮功效,

除了對其國內食品(含原料)從生產、加工、包裝、運輸,

再到銷售整個流程進行全程監管外,

對於進口食品(含原料)則採取以安全認證為主的控制制度,

並對進口商實施問責制。

 

這些都可以做為自經區農產原料標示規範參考,

別重蹈覆轍。

===================================================

魯直

「……自經區加工成品同樣掛上MIT標示出口,

國外消費者無從分辨,萬一發生重大食安風險,

連累採用本土原料製造之農產品必須概括承受,

對台灣農業與食安將造成重大傷害。……」

 

品牌、商標與商譽都屬於無形財產的一種樣態,

與專制中國共產黨掛勾的中國國民黨,

想出自經區,

把台灣人辛苦打造出來的Made in Taiwan 品牌

間接賣給中國廠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