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了! 2成購屋族竟是免稅戶

2016-11-28  07:01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breakingnews/1900008

財政部調查發現,房價上漲,

但是購屋者的年齡和收入卻未增加。

圖為大台北地區。(資料照,記者賴筱桐攝)

 

怪了!

2成購屋族竟是免稅戶

=================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最近幾年房屋價格上漲,

但是購屋者的年齡和收入卻未增加。

 

從2008年到2014年財政部的資料發現,

6年來房價指數漲了近1倍,

但購屋的年齡卻未增加,

大部分買房者的綜合所得稅率僅5%,

而且有2成的購屋者家庭收入未達徵稅標準,

顯現不需繳納綜合所得稅者也有買房的能力。

 

根據《聯合報》報導,

2008年購買住家用房屋的平均年齡是40.5歲,

2014年購屋者平均年齡為41.2歲,6年間房價增加1倍,

購屋者平均年齡卻僅多0.7歲,並未因房價上漲而顯著提高。

財政部統計處分析,買房者年齡和房價漲幅沒有連動關係,

原因可能與購屋人所得和家庭需求有關。

而不用繳納綜合所得稅卻有能力買房的原因,

可能是購屋者有其他資金來源,或是土地交易所得、

證券交易所得等未納入綜合所得稅,

才有這樣奇怪的現象。

 

報導也提到,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黃耀輝說明,

應該是有許多人靠父母親贈與,

而且房價上漲但是利率、持有稅卻低,

讓許多人即使自備款不夠也要咬牙購買來自住或投資賺錢。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徐佳馨表示,

沒有繳稅不代表沒有購屋能力,

許多人靠房地產、股票和現金收入,這些人雖然納稅不多,

但是都有能力買房。

==========================================

 

=========================================

何以貧富差距無法有效改善?

不諱言地說,現行稅制,包藏著「劫貧濟富」的病源。

現行所得稅法規定,

公司發放股利所含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准予全額抵繳股東的綜合所得稅,

這就是所得稅「兩稅合一制」。

 

[ 相關 ]   兩稅合一 劫貧濟富[  黃春生  ]

==================================

台成清交無寒門

2015-05-20 10:31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321843

作者:胡博硯|

胡博硯

 

博硯「說」法》

 

台成清交無寒門

==============

 

教育嚴重階級化的問題,

數年之前已有多位學者專家高聲疾呼,

然而,

在我們的大有為教育主管機關不知道是有意無意忽視下,

還是眼中根本看不見弱勢清貧生,

教育的城鄉差距幾年下來愈形擴大,

台成清交一流學府無寒門,弱勢生要靠著教育翻身,

快成為天方夜譚了。

 

大學推甄不久前才放榜,雖然依舊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但是相較於過往,大學窄門已不再是窄門。

 

尤其近幾年少子化的趨勢,所謂「後段班大學」,

特別是科技大學,在招生上面臨的過去幾十年未見的寒冬,

這兩年就有三家院所改制出局。

 

從這現象可以看出,

當初政府在允許各專科院校改制科技大學,

以及二十年前的設校潮,

都是欠缺思慮與規劃的教育政策。

 

103學年度,我國共有公立大學院校34所,

技職院校15所;

私立大學院校37所,技職院校59所,

就總數來看,連同軍警院校、兩間空中大學以及兩間宗教學院,

我國共有156所高等教育機構,私立學校佔三分之二。

 

分布區域則以台北市最多,

新竹以北共有學校70所,佔總數一半,

這也顯示高等教育在區域分配上的不平等。

雙北與台南、高雄市公私立大專技術學院家數統計表。

 

以上表數字來看,同時也可發現,

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南北的差距,

南部地區私立大學院所,

特別是技職院校家數居全台之冠。

 

而私立學校的退場潮也是從南部開始,

例如永達技術學院、興國管理學院等。

 

究其原因,

在於私立大學雖有國家補貼,

但絕大部分的經費來源為學費收入,

以筆者服務的東吳大學為例,

102學年度學校的經費中76%的收入為學費,

政府補助僅佔10%左右。

 

如此一來,倘若學生招收不順利,

學校的經營就會馬上產生困難,

這幾年少子化的現象更讓多所學校招生不足,經營大不易。

 

從10年間的數字增長來看,

公立院校學生從93學年度的238,000人

成長到103學年度的283,000人;

私立院校從655,000人成長到753,000人,

就數量來說,

雖然私校的學生人數成長較多,

但就比例而言,卻是公立院校成長比較高。

 

然而與私立院校不同的是,

公立院校並不是以學雜費做為其收入主要來源。

 

例如清華大學的學雜費收入僅占總經費收入10%,

台灣大學為11%。

 

顯見高等教育資源並沒有被公平分配,

公立院校享有政府取之不盡的資源,

私校卻只享有10% 不到的政府補助,以學費苦撐經營,

明顯可看出教育部消滅私立大學的意圖。 ,

高等教育資源並沒有被公平分配。

(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

 

但不可諱言的,私立院校大學的清貧學生比起公立院校要多的多。

 

以門檻較低的東吳大學為例,

近三個學年度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約占學生總數的15%;

位於淡水的真理大學高達25%;

位於嘉義的大同技術學院則有31%。

 

設址於台南麻豆的台灣首府大學,各學部共有4862學生,

申請助學貸款的人數高達2710人,

這些數字尚不包含學雜費減免以及獎助學金受益者。

 

看完私立院校的數字,回頭再檢視台灣的公立院校:

以台大102學年度為例,助學貸款者申請者僅占學生總數的5%;

清華則為10%左右。

 

放任私校自生自滅,讓私校經營者難以為繼事小,

但私校生尤其是弱勢清貧生的權益該怎麼辦?

 

政府也要讓他們自生自滅嗎?

國教行動聯盟等多個教育團體日前召開記者會,

指出大學申請淪為「多錢」入學。

(資料照,記者吳柏軒攝)

 

現今的考試制度將甄試名額大幅增加,為了進入「好」學校,

家長與學生無不卯足全力,考生甄試送審資料洋洋灑灑、美輪美奐,

但試問,少了來自家庭經濟或其他資源的馳援,

學生在推甄上的表現是否還能較資源缺乏的清貧生表現優異?

 

結果是,

擁有強大家庭支持的學生進入公立院校,

享有政府給予公立學校的豐厚高教資源,

而家庭支持較弱的清貧生,只能進入被政府邊緣化,

放任其自生自滅的私校,

忍受高學費以及畢業後償還學貸債務的壓力。

 

這種教育嚴重階級化的問題,

數年之前已有多位學者專家高聲疾呼,

然而,我們的大有為教育主管機關不知道是有意忽視,

還是眼中根本看不見弱勢清貧生,

以致於教育的城鄉差距幾年下來愈形擴大,

台成清交一流學府無寒門,弱勢生要靠著教育翻身,

快成為天方夜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