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外文姓名的中譯英系統

2016-11-08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049872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博士生)

◎ 莊士弘

《自由廣場》

 

請外交部別把我們變成「中國人」

=========================

外交部的外文姓名中譯英系統

以中國的「漢語拼音」為首位,

而原本行之有年的「威妥瑪(WG)拼音」卻是放於第三位。

 

若一般民眾對拼音無意識地選擇第一個「漢語拼音」,

其身分猶如不知不覺間選擇了中國的身分。

 

一個有系統的符號不單單是語言學的表音符號,

更甚,是具有社會或國家認同的符碼。

 

之前承接過一個翻譯案子,我好奇問對方:

為什麼你的名字要用中國的漢語拼音?」

 

他有點訝異的說:

「這是我護照的拼法啊?不是這樣拼嗎?」

 

他的回應或許可以代表大部分的人反應:

無形之間變成了中國人的不願與不悅!

 

爾今,我得悉網站的網址,

並發現其排列順序是:

「漢語拼音」、「通用拼音」、「威妥瑪(WG)拼音」

及「國音第二式拼音」。

 

我的問題是:

應強調自己國家主體性的行政單位,

為何將「漢語拼音」置於首位?

 

使用非中文版臉書介面會被該系統改成了漢語拼音,

當查尋維基百科全書中文的網頁會自動地被帶到簡體中文,

這說明中國勢力無所不在。

 

當我問中國的朋友,

「你們外交部是否有提供名字音譯成外文的網站?」

 

我朋友回:「我們就是用每天使用的拼音。」

我也知道我的問題是無知,

因為在中國的一般民眾心中,只有「漢語拼音」。

 

但中文拼音其實不是只有漢語拼音,

而是多樣與多元的拼音系統。

 

當我看到英語世界新聞講到華人的名字,

我猶原可依其拼法推知其是否為台灣人。

 

然而若台灣人皆無意間選擇了漢語拼音,

而護照又寫著「中國共和國」(Republic of China),

若是不諳華人事務的外國人,

是否便合理地推斷這個人即為中國人?

 

我的建議是:

是否應該將昔日台灣慣用的「威妥瑪(WG)拼音」放為首位,

「漢語拼音」或許應放非首要位置。

 

再者,

再加上各個拼音系統其背後使用的地區與其政治或文化意涵

=======================================

[  馬英九強改漢語拼音   ] 2015習馬會

 

  昔日台灣慣用的「威妥瑪(WG)拼音」

 

但中文拼音其實不是只有漢語拼音,

而是多樣與多元的拼音系統。

 

當我看到英語世界新聞講到華人的名字,

我猶原可依其拼法推知其是否為台灣人。

 

  [ 相關 ] 

  台灣人外文姓名的中譯英系統-中國的漢語拼音[ 莊士弘 ]

========================================

[ 馬英九上任後改採漢語拼音   ]

古城淡水與鹿港早年是外國人接觸的通商口岸,

長期以來的英文譯音均採威妥瑪拼音

馬英九總統上任後改採漢語拼音引發爭議。

*

經地方爭取,內政部地政司

以具有歷史悠久及特殊意義兩項原則,

恢復兩地原始拼音。

 

[ 相關 ]    淡水、鹿港不愛漢語拼音,爭回傳統譯名[ ]

====================================

  蔡英文

 

================================

沒有反省的歷史不值學習

2015年02月23日

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花亦芬)

 

焦點評論:

沒有反省的歷史不值學習

=====================

去年教育部以不合程序的手段,

通過高中歷史與公民課綱微調案;

但在今年農曆年前,

被高等行政法院判決違法。

 

教育部長仍表示,微調後的課綱將於今年八月上路。

 

面對目前態勢,有高中老師發起「教師自訂課綱」運動;

也有立委表示,將助提案修法,

讓民間版獲得法定程序該有的審議。

 

有觀察指出,去年學運以來,

台灣社會本質上已超越藍綠對抗,升級到公民社會2.0版。

九合一大選結果也顯示,對台灣而言,

公開透明的公共價值已超越無良政經集團的利益輸送。

以此而觀,目前我們除了嚴正要求教育部撤回違法課綱外;

也應積極思考,重視公平正義的台灣,

該給年輕世代什麼樣的歷史教育?

如果說,

「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

那麼,我們也該問:

沒有經過反省的歷史,值得學習嗎?

 

「華夷之別」貼標籤

台灣雖以海洋立國自居,

但我們中學歷史教科書,

卻有不少篇幅在講「華夷之別」與中國「天下秩序觀」。

 

在講述這部分歷史時,我們是否有引導學生深入反省,

長期形塑人民對「非我族類」抱持排他思想,

最終是利於掌權者操控?

 

許多版本的課綱,也不時用「蠻╱夷」或「蠻族」

稱呼歷史上分布世界各地的原住民。

 

我們有教導學生批判性地反思,

不論本國或他國的書寫傳統,

做這種貼負面標籤的動作,

本身究竟有多「文明」?

 

轉型正義探討不足

我們的歷史教育如果還認為追溯單一文化根源是重要命題,

不斷在教科書有意無意加入區分「我者」與「他者」的思維;

卻從不深刻自省,過去我們是否也曾對他人造成傷害。

 

這種作法,如何教導學生從尊重生命的多元視角,

去了解普世價值的意義?

到目前為止,台灣的轉型正義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但歷史教科書對「轉型正義」探討之不足,更令人遺憾。

我們對納粹如何為害普世人權的教導太少,

以至於不時有高中生穿納粹軍服取樂。

對於二次戰後,像西德與南非走過曲折歷程,

終將轉型正義推動上路,這些值得借鏡之例,

我們的歷史課綱付之闕如。

天底下雖沒完美的課綱與教科書,

但過去對歷史課綱爭鬧不休的教訓,

我們也應思考教育問題如何不再被政治力量左右?

我們既然要走向「多元」社會,就不要再用「一套」課綱來管制。

課綱與教科書的產出,既屬於國民知識建構的一環,

如何藉由網路公開透明,讓課綱與教科書審議,

在參與者具名的前提下,透過類似公開的學術研討活動,

接受公民社會理性公評與監督,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鬆綁課綱探索未來

隨著十二年國教開辦,

每科老師在原定課程外,還要開設選修的特色課程。

在教科書之外,高中老師已須自行設計新的教學內容。

高中教學現場正慢慢脫離「考試領導教學」。

 

許多高中歷史與社會科老師組織共學團體,互相支援自主開發新課程。

而隨著大學招生管道愈趨多元,透過指考分發的新生人數持續下降。

各大學也提供頗有彈性的雙修與輔修管道,

並不一定大一進什麼系就只能學什麼。

德國各邦有自己獨立課綱,

不少出版社在出版符合各邦課綱的教科書之餘,

也出版全國通用版。

只要編寫用心、有創意,

而教科書審議不必要求根據課綱逐條來寫,

審議時能大處著眼、彈性處理,

鬆綁課綱與教科書編寫,

何嘗不是讓台灣真正有機會去探索,

最適合幫助年輕人走向未來的教育是什麼?

歷史教育是為下一代的未來在努力。

 

我們不該讓年輕人帶著觸犯政治禁忌的恐懼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