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港局︰海研五號沉船確認是人為因素

2015-03-25  11:46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267435

 

航港局︰

海研五號沉船確認是人為因素

=========================

 

〔記者黃立翔/台北報導〕

 

我國最大海洋研究船「海研五號」,

去年國慶日在澎湖龍門觸礁沉沒釀2死25傷,

航港局昨結束第二次海事評議會議,

今由局長祈文中公布航跡圖及水下攝影圖,

確認人為因素是關鍵,船長及大副難卸責,

有可能被吊銷船員手冊5年,

預計下週報交通部後公布調查報告及評議結果,

並決定懲處結果。

2700噸級的海研五號研究船用,肩負海床地貌國土調查與甲烷水合物新能源探勘的重要任務。(資料照,記者湯佳玲攝)

2700噸級的海研五號研究船用,

肩負海床地貌國土調查與甲烷水合物新能源探勘的重要任務。

(資料照,記者湯佳玲攝)

航港局局長祈文中公布海研五號失事航跡圖,確切評議報告下週出爐。(記者黃立翔攝)

航港局局長祈文中公布海研五號失事航跡圖,

確切評議報告下週出爐。

(記者黃立翔攝)

祈文中公布水下攝影圖片。(記者黃立翔攝)

祈文中公布水下攝影圖片。

(記者黃立翔攝)

航港局公布海研五號失事航跡圖。(記者黃立翔攝)

航港局公布海研五號失事航跡圖。

(記者黃立翔攝)

航港局公布水下攝影照片,可見3個大破洞,船殼已經翻起。(記者黃立翔攝)

航港局公布水下攝影照片,可見3個大破洞,船殼已經翻起。

(記者黃立翔攝)

 

航港局局長、海事評議召委祈文中說,

研五號海事評議會議上月25日已召開首次會議,

對於事故過程及責任釐清已經有具體輪廓,

確定事故因海象及人為操作問題,人為疏失問題較大,

昨召開二度評議會議,是比對3月5日的水底攝影並做文字修正。

 

祈文中表示,事發時海研五號正在返航途中

,船長及大副都當班,應能避免悲劇,

卻在澎湖吉貝島偏離航道,對於兩人是否察覺偏航

,航港局調查人員已製作兩人筆錄,

但只是兩人片面之辭,依照VDR(航程資料紀錄器),

海研五號偏航後未有人員處置,依據國際公約,

船舶在接近危險海域或船隻頻繁航行海域要更密集定位(確認所在位置)。

 

祈文中說,

水下攝影也發現海研五號左舷後側有被礁石撞破3個大缺口,

船內水密艙門也未關閉,

雖與事件發生及船體快速下沉沒有因果關係,

但已違反國際公約。

 

祈文中說,

經調查發現海研五號結束任務後返航已經偏離航道,

照作業程序應該隨時修正航道,

卻未修正,「不然絕對可以避免悲劇發生」。

 

航跡圖顯示,

事發當天下午4點15分海研五號已經偏航,

4點44分、52分撞擊外海淺石,

已經至少有半小時,卻無人修正航向。

 

祈文中說,

目前海研五號仍有100公秉左右的燃油,

為避免造成海洋汙染,

已經責成國實院移除燃油,並盡快打撈船體。

===============================================

船難揭穿政府謊言

2014-10-17  12:03

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breakingnews/1133640

◎杜宇

(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船難揭穿政府謊言

================

在國慶日當天,

我國耗費15億元經費下水才2年的2,700噸國家級海研5號,

竟然遭遇船難,不僅整艘研究船及船上精密儀器設備快速沉沒,

重要研究計畫停擺,

更造成2死25人輕重傷的慘劇。

在國慶日當天,我國耗費15億元經費下水才2年的2,700噸國家級海研5號遭遇船難。不僅整艘研究船及船上精密儀器設備快速沉沒,重要研究計畫停擺,更造成2死25人輕重傷的慘劇。(記者湯佳玲攝)

在國慶日當天,

我國耗費15億元經費下水才2年的2,700噸國家級海研5號遭遇船難。

不僅整艘研究船及船上精密儀器設備快速沉沒,

重要研究計畫停擺,更造成2死25人輕重傷的慘劇。

(記者湯佳玲攝)

 

一艘肩負國家海洋科技與新能源探勘等重責大任的研究船,

竟然因為要節省人事費用而將船上最重要,

最瞭解該船機械操作性能與海況的船長、輪機長、機組人員等

重要幹部全部外包,

由於招標的關係承包的機構及人員

經常更換難以固定很難招募到好的人才。

 

此種作法與國內其它海洋試驗船

如水試一號、海研1號等採專人負責作法不同,

對此主管部門有必要對外說清楚講明白,

不能以一句參考日本作法輕鬆帶過,

行政院更應該針對海洋總體發展戰略以及海洋研究船人事制度,

進行全面檢討避免類似船難再度發生,

阻礙了台灣海洋科技的發展。

 

廣大的海洋成為人類未來能源、資源、糧食的寶庫,

為此全球正掀起新一波的海洋開發以及「藍色」圈地運動。

 

而台灣得天獨厚位處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

自古以來台灣以其優越的戰略地位,

可惜歷任國家領導人均缺乏對海洋的正確認知與作為,

不懂發揮台灣的地理優勢。

 

雖然陳水扁與馬英九在總統大選時

分別提出「海洋立國」與「海洋興國」的主張,

並承諾會翻轉陸權支配思維,

讓台灣成為海陸文明薈萃之地,

不過事後證明都只是選舉時為爭取特定族群選票的策略。

 

政府投入海洋科技經費相當有限,

看不到具體的規畫與成果,

台灣海洋經濟成長緩慢,祖先留下寶貴的海洋資產並未能發揚光大,

國人對海洋的認知普遍匱乏,

使得台灣迄今只能稱為「海島」而不是「海洋」國家。

 

原本屬陸權思維的中國領導人,

為配合國際趨勢近年來除了積極推動海上絲路大戰略外,

也正在興建可移動式「養魚工船」,

並選定於南沙群島中的美濟礁為該養魚工船的首個試驗點,

目標朝向發展深遠海漁業生產和伸張海權,

也擠壓了台灣向外的發展空間,

而身為亞洲貿易鏈重要一環的台灣該如何應對避免被邊緣化,

卻未受到政府重視。

 

台灣曾在海洋漁業(包括水產養殖)擁有相當傲人的成績,

若能將養殖科技結合多島嶼特性推動「海洋養殖」工程是可以有一番作為,

較口頭宣示釣魚台是我們的要來的有意義。

 

可惜這些年來水產界在偏誤的政策領導以及學閥派系的壟斷下,

導致人才流失,研發動能漸失,

不僅漁業產量與規模大不如前,在國際科研場合也少受重視。

 

尤其現行漁業部門主管官員思維仍侷限在狹隘的陸上與沿岸養殖,

缺乏海洋的胸襟與視野,讓台灣空有豐富的水產養殖技術與經驗,

卻未能將該技術與廣大的海洋與領土宣示做縝密結合,

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希望海研5號研究人員的犧牲能喚起馬政府對海洋發展的重視,

重新檢視海洋發展策略,

別再空談誤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