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租界

 

中國學生租界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18/today-o10.htm

◎ 柳嘉峰

補助中國學生來台就學,

牽涉到高教資源的分配,

乃至未來我國青年就業機會的排擠。

雖然教育部一再以「三限六不」向國人保證,

會有效管控中生來台所衍生的問題;

但審視其所公布的

「大陸地區學生來台就學及停留辦法」草案,

卻是漏洞百出。

該草案最大問題是第四條第二項:

「學校或其分校分部設立於離島地區者,

得專案申請擴增招生名額,

不受前條第一項學制及前項名額百分比之限制」。

該條文最初目的是為「繁榮離島」,

因此特許離島招收中生名額以外加方式處理,

藉此刺激離島經濟。

然在配套法規闕如的情況下,

恐將變相為中生來台大開巧門。

首先,

草案不僅規定離島地區招生名額

不受總額 一%限制,

且未限定中生只能在離島就讀,

極可能導致中生先在離島註冊上課,

不久後即可用「策略聯盟」

或回本校修學分的名義,

轉進到台灣本島就讀。

估計能靠這種「暗渡陳倉」方式

到台灣就學的潛在中生人數,

將可高達十六萬人。

根據金門縣政府所提的「金門大學島」計畫,

縣府預計將移撥一三四公頃縣有土地,

供大學設立分校。

以每分校最低二.五公頃計算,

約可供五十三所大學設立分校,

容納學生約十六萬名。

在台灣少子化嚴重的情況下,

未來這其中恐絕大多數是中生。

再者,

雖然「三限六不」規定

我公立大專院校的大學部,

不得招收中生,

然而「大陸地區學生來台就學及停留辦法」

並未明文禁止公立大學於離島設立分校、

招收大學部學生。

如此我公立大專院校便可無視「三限六不」,

堂皇藉由「離島建設條例」,

於金門、馬祖、澎湖等地,

合法招收大量中生,

就地成立「教育租界」。

因此,

我們要呼籲政府,

儘速依照下列原則,

進行相關法規修訂:

一、

離島中生人數應有上限。

二、

離島中生於當地實際就讀時間,

不得低於最高修業年限的四分之三。

三、

儘速明確規範公立大專院校離島分校(部)

招收中國學生的辦法。

 

(作者為台灣智庫研究部主任)

馬政府開方便之門/假研修、真就學 中國學生早湧入台

馬政府開方便之門

假研修、真就學 中國學生早湧入台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ug/9/today-fo7.htm

〔記者蘇永耀/台北報導〕

 

馬政府陸生來台法案擬於八月立院臨時會闖關,

但台灣智庫踢爆,

官方早開方便之門讓陸生「假研修,真就學」,

未來開放將侵蝕我高等教育預算,

陸生享受高等教育資源

由台灣納稅人變相買單的情形,

將更嚴重。

為壓制質疑聲浪,

馬政府從上週末起動員相關部會密集下鄉宣傳,

本週更是天天都有;

官方則保證會做到「三限六不」,

陸生名額「初期限定二千名」。

 

台灣智庫批︰修法延長研修 偷樑換柱

不過,

台灣智庫最近提出詳細報告,

認為教育部之所以堅持名額不能入法,

是因為政府將來隨時可用行政手段

開放更多的陸生來台就學。

台灣智庫執行長鄭麗君指出,

陸生將與台生分享同等級的教育資源,

如按教育部對我國立大專院校每生每年補助款

平均十二萬元計算,

兩千名陸生將佔用我年度預算至少兩億四千多萬元;

另若按教育部對我私立大專院校每生

每年補助款平均兩萬五千元計算,

亦將佔年度預算至少五千萬元。

台灣智庫指出,

二○○八年陸生實際來台人數是一千三百二十一人,

二○○九年是三千零三十一人,

今年截至七月底來台人數是三千五百八十二人;

智庫認為,從前年開始,陸生人數每年成長兩倍,

等到年底,來台人數必然更為可觀。

為何政府還沒開放,陸生成長如此快速?

台灣智庫報告直指官方「偷樑換柱」現象。

目前陸生來台的申請法源是

「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臺從事專業活動許可辦法」,

可用研修名義申請來台,

但以半年為限,

但馬政府前年增訂

「各級學校與大陸地區學校締結聯盟或為書面約定之合作行為審查要點」,

規定陸生可申請「延長研修」,

期間「總人數每年以一千人為限」。

鄭麗君抨擊,

這正是為陸生「假研修,真就學」大開方便之門,

馬政府既有政策中,其實早已開放中國學生以研修名義來台就學,

享用我高等教育資源,

陸生享受高等教育資源由台灣納稅人變相買單的情形,

將更嚴重。

台灣智庫也以「教育租界」,

批評馬政府大舉開放離島大學招收陸生名額採專案申請,

不受台灣本島每年招收兩千名陸生的總量管制,

大學院校可能因此爭相於離島設分校以規避招收陸生限制,

並於大量招生後,

再以膨脹學校規模,

額外爭取教育部補助,

離島將成陸生分食台灣教育資源的「最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