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終審法院院長 應與總統同進退

2016-03-14 06:00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68091

黃瑞華/最高法院法官

 

自由共和國》

 

三終審法院院長 應與總統同進退

===========================

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所定,

「特任官」係政務人員,依該條例撫卹。

 

三終審法院院長,均「特任」且無任期保障,

於現行法制,屬政務官,當無疑義。

 

過去雖未見三終審院長

最高法院院長、最高行政法院院長、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長),

隨總統任期屆滿而請辭之事例,惟無任期保障之政務官,

得否不隨政權更迭進退,而比照事務官,

任政務官職位到屆齡退休?

 

回歸主權在民憲政秩序

憲法明定我國是主權在民的民主國家,

所有治權來自人民委託,司法權亦無例外。

 

過去威權時代,憲法僅供觀覽,不供使用。

 

國家最高權力來自擁有黨政軍情特的列寧式政黨,而非人民。

 

萬年國會實係行政院立法局。

 

因此,相關法令,不具憲法意涵之合法性或正當性基礎。

 

而司法官資格的取得,

或不依考試、或按省籍比例考試分配,或佐以思想審核。

 

司法不是憲法或人民權利的守護人,只是統治工具。

因此,沒有憲政秩序民主正當性要求;

責任政治、民意政治原則,亦不適用。

 

今日社會普遍要求實現轉型正義,所有因循威權體制所形成的「慣習」,

均應回歸「主權在民」的憲政秩序,重新檢視。

 

不能逕採為合理、合法之憑據。

 

三終審院長實際參與重要司法政策形成,所領導的法院,

是政策的執行機關。

 

落實與否,直接影響政策成敗。

 

若三終審院長反對,相關政策可能胎死腹中,

或最終不被配合執行,司法改革落空。

 

其職務深具政務性,

依民主政治原則,自不能比照「事務官」而不請辭。

 

院長帶頭拒絕廢除保密分案制度

以馬英九總統承諾

廢除最高法院保密分案制度為例。

楊仁壽院長反對廢除,拒不執行;

與接任之楊鼎章院長在交接典禮上,

更有激烈言詞交鋒風波。

 

若依過去「慣習」,比照「事務官」不請辭,

且楊仁壽院長又僅六十歲,則迄其七十歲退休前,

代表最新民意的總統,

終將無法履行其廢除保密分案制度的改革承諾。

 

人民為司法改革而選舉總統,即失去意義

 

比照「事務官」不請辭的作為,

完全不符政務官本質及民主憲政原理。

 

解嚴後,大家都說要回歸民主憲政。

 

但「黨化」已久的司法制度、思維及文化,沒有真正轉型。

 

司法並未建立對人民負責的機制。

 

前監委李復甸以其職務觀察,

為文表示「司法人員官官相護情況嚴重,

同仁包容、長官姑息,社會對司法全然不信任,

司法改革是全民近年來最大的痛苦」。

 

學者陳聰富、瞿海源、鄭宏文及蘇永欽等教授,

也分別在研究或調查中得出

「公眾對法院公正性信任日趨低落」的觀察。

 

報載中正大學歷年司法調查結果,

也顯示民眾對司法的不信任度節節高升。

 

以公平公正自許的司法機關,

若公眾信任度長期只有二、三成,

倘非司法體系運作出問題,就是與人民溝通出問題。

 

依責任政治原理,應有人負責。

 

人民之信任危機已嚴重影響司法機關存在之正當性

 

但司法院卻援引一些沒多高明的數據,

嚴正聲明其近年來維護審判獨立與公正等努力,已獲民眾肯定;

並質疑、要求對方說明,

以免誤導、影響民眾對司法的信賴云云。

 

司法與民意脫節至此,人民除了選總統,一點辦法都沒有。

 

「官本位」思維仍充斥司法。

 

例如,合議庭本其法律確信,踐履屬審判核心之訴訟程序事項,

首長初以行政資源欠缺、無法支援而拒絕,後經「激烈交談」,

始勉獲支持。

 

問題是,有幾個人願意為無發言權的被告與首長「激烈交談」?

 

司法應讓人感覺「真的是為人民而存在」,改變才能贏得信任。

 

司法人員需要工作尊嚴。

 

人民不滿意司法,只能選舉總統,以求改變。

 

制度設計即在藉總統特任其信任的政務官,

為其執行司法改革政策,

間接使審判機關取得最低限度的民主正當性。

 

實不宜因過去錯誤慣習,而誤了國家民主憲政。」

 

呼籲新國會、新政府正視司法民主正當性問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