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台灣紀事

2015年12月28日 07:27 AM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5464?full=y

(顧爾德,台灣《新新聞》周刊總主筆,

紐約州立大學社會學碩士。

長期從事新聞工作,

與吳介民、範雲編有《秩序繽紛的年代》。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台灣《新新聞》周刊總主筆

顧爾德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

 

2015年台灣紀事

==============

 

2015年,

台灣上上下下處在一種詭譎的氛圍中:

不管好好壞壞,

大家都在等著這一年趕快過完。

 

民眾心頭都很篤定,

2016年台灣社會將走入一段

與過去7、8年來完全不同的進程

──不管是好是壞。

 

2016年1月16日,台灣將舉行大選。

 

執政8年的國民黨會下野,

 

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成為下一任總統,

幾乎已成為定局

──即使在2015年春天,

這樣的預期已在多數人心中形成。

 

2015年只是個過渡。

 

換一本新的日歷後,

台灣的政治將 “reset” ── 重新開機。

 

人民在這個過渡當中,

一方面忍受著社會經濟持續低潮,

但也看到前方泛著亮光的轉折點,

社會力量在暗黑隧道中朝向這個光點前進聚合。

 

低迷鬱悶是台灣社會近年的氛圍,

這種“悶”首先展現在經濟上。

 

少數權貴掌控兩岸交流利益分配

馬英九政府從2008年執政以來,

除2010年全球經濟從金融風暴谷底出現一波反彈時,

當年台灣經濟成長率超越10%,

其他7年,都在低檔載浮載沉,

最高成長率是3.92%,最低是-1.57%,

台灣最重要的學術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

2015年12月24日公佈的預測是,

2015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是 0.75%,

比官方預期的1.06%還低。

 

GDP不足以呈現經濟全貌。

 

除了景氣持續低迷,

所得分配更加惡化,年輕人看不到前景。

 

以台灣所得稅申報資料分析,

2008年馬英九上臺時,

最高5%的家庭年所得是最低5%的66倍,

2013年就暴增為99.4倍,創歷史新高。

 

馬英九政府執政期間,

兩岸經濟統合造就了一批跨海峽的紅頂權貴,

他們囊括了所謂“和平紅利”的大餅,

更加劇所得分配惡化。

 

以在中國生產康師父泡麵聞名的台商頂新集團為例,

頂新兩岸政商關系經營有成,並在2009年回台投資,

還曾被馬英九稱許為不只是“返鄉鮭魚”還是返鄉“鯨魚”。

 

不料他們不是帶著中國賺到的紅利返鄉,

而是從台灣股市集資、向銀行貸款炒作台灣房地產。

 

看在買不起住房安身的年輕人眼中,頂新成了嗜血大鱷。

 

這些累積數年的問題已在2014年3月引爆了太陽花運動,

這場運動也預告了國民黨政權將在這一個任期結束就下野的命運。

 

太陽花運動的震波也傳導越過台灣海峽,

讓北京瞭解到

過去由前國民黨主席連戰、前副主席江丙坤等

少數權貴掌控兩岸交流利益分配,

並不利於他們拉攏台灣民心,於是調整對台策略,

喊出“三中一青”

(照顧中小企業、中產階級、中南部民眾以及青年)的口號。

 

面對區域整合的不安

太陽花之後,

台灣經濟並沒有好轉,

而且更進一步感受到來自對岸的政經壓力。

 

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下,北京限縮台灣國際空間,

也讓台灣在本世紀以來這一波區域整合潮流中被邊緣化。

 

再加上中國本世紀前十年經濟快速成長,使台灣人民倍感焦慮。

 

這種不安在過去一年更加深。

 

習近平提出“亞投行”計劃,

讓台灣內部爭辯著是否要積極加入中國領導的區域整合。

 

加入,會不會重蹈過去幾年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

當中國經濟下坡時,台灣受牽連的窘境?

 

不加入,是否會在全球經濟版圖中更加邊緣化?

 

接著,

更大的壓力出現在台灣經濟的主命脈“資通訊”(ICT)產業

──中國“紅色供應鏈”

在國家資金以及自製率規定等政策扶持下崛起,

與台灣ICT產業競爭。

 

中國業者高薪挖角台灣人才,還進一步想併購台灣公司。

 

這場“台灣竹科與中國國家隊”的戰爭,

在中國紫光集團欲入股台灣第二大封裝測試廠硅品逹到高峰。

 

紫光老闆趙偉國對台灣喊出:

“台灣既然不讓我們投資,我們就不讓台灣的產品在大陸銷售。”

 

猶如宣示著兩岸高科技產業的大戰已進入肉搏階段。

 

除了半導體產業,

面板、太陽能在過去幾年也都面臨著來自對岸的強大壓力。

 

中國業者大買台灣人才、技術,

而馬英九政府也提不出下一世代的產業策略以擺脫對岸競爭。

 

這些議題也在考驗著明年的新政府。

 

比較明確的是,新政府會以加入美國主導的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做為首要目標。

 

即使馬英九的兩岸政策遭受太陽花運動強大挑戰,

但他個人尋求兩岸領導人會面、

以確立其歷史地位的心願一直未改變。

 

“習馬會”的影響

2015年11月7日下午3點,

兩岸66年來第一次兩岸領導人會面終於在新加坡登場。

 

這場引來全球矚目的會面,象徵意義固然大,

但實質上影響迄今還看不出。

 

馬英九近年來多次希望與習近平見面未果,

這次能夠成局,完全出於習近平主動。

 

習近平為什麽向馬英九招手?

 

綜合各種資訊,

這場兩岸峰會是在

習近平九月底訪美回國之後的短期間內敲定的,

而且是在十一月原已排定的繁忙出訪行程中插入的。

 

面對南海緊張升溫、五中全會即將舉行、經濟下滑,

以及台灣大選,習近平的決定必然評估國內外各種變數。

 

就兩岸關系而言,最簡單的可能理由是:

為拉抬國民黨低迷的選情。

 

多年來每逢台灣重要選舉,北京總會發揮其影響力,

效果則有好有壞。

 

不過,要為國民黨“助選”,北京可以操作的工具不少,

不一定非得用到這麽高規格的兩岸峰會,

而且就效果而言也不顯著。

 

這次會面中習近平關心的只有一點:

再確立“一個中國原則下的九二共識

(北京認為1992年兩岸海基、海峽兩會達成“一個中國”共識,

而臺北的國民黨則詮釋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習近平在峰會中其他發言、議題也多是舊調重彈。

 

顯然,

他並沒有準備在這次會面中提出新議題、

或像原本臺灣預期的會送出“禮物”

──例如,撒飛彈。

 

馬英九是個即將下臺的總統,加上馬習會並無明確新主張,

因此這場峰會除了企圖以“九二一中”框限新政府,

對兩岸關系的實質影響有限。

 

倒是對馬英九而言,有了習近平加持,

有助於增加他下野之後在兩岸議題上的影響力

──他已取代了過去10年來連戰在兩岸間扮演的角色。

 

民間力量朝向終結國民黨

台灣社會過去一年來另一個重要趨勢為:

社會改革力量朝向準備政黨輪替匯集

 

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是台灣社會要求改革的力量一次大爆發。

 

這股被壓抑多時的能量,

原本對國民黨、民進黨兩大政黨日漸老大心態不滿,

對其密室分贓的政治運作憤怒。

 

也因此,從太陽花運動前後,

台灣社會開始出現組成政治“第三勢力”的企圖。

 

不過,這股較傾向社會民主路線的政治運動,

過去一年來發展並不順利。

 

第三勢力分裂為“社會民主黨”與“時代力量”兩個政黨。

 

而在所謂“綠色選民”期待民進黨執政的壓力下,

這股新興政治力量逐漸匯集朝向支持蔡英文當選。

 

即使社會民主黨與綠黨組成的聯盟,提出對民進黨政策的質疑,

但這些聲音並未能吸引太多選民關切

──多數選民關心的還是如何實現以蔡英文為核心的政黨輪替。

 

因此,過去一年來,

台灣並沒有像歐洲的意大利、西班牙與希臘一樣

打開“新政治”空間,

而是民間力量朝向終結國民黨的方向匯集

──2000年民進黨開創台灣首次政黨輪替,

並未完全松動國民黨在台灣根深蒂固的力量。

 

這次不然,

國民黨確定會在2016年大選中遭受史上空前挫敗,

失去執政權,也將在國會中淪為少數黨。

 

結束了有點沉悶的2015年,

即將到來的政黨輪替將翻開台灣政治新頁

社會民主路線改革也將延至這個階段

才有可能形成較明確的議程。

 

蔡英文競選口號是“點亮台灣”,

明年的台灣應該也會多一點亮光、多一分活力。

==========================================

 

2016國民黨中華民國總統大選

 

國民黨中華民國不是國家

=======================================

中華民國總統沒資格代表台灣人

國民黨中華民國總統 沒資格代表台灣人

—————————————————

習近平所講的維護和平

就是用武力威脅別人承認東海南海台灣是屬於中國的。

=====================================

2016紅衫軍換件衣服又回來了

=======================================

[ 2016國民黨中華民國大選 ] [中國人掠奪台灣歷史]

 

2016年蔡英文續集香港式民主>>進階版的國民黨

 

台灣社會階級結構

民進黨人自詡階級比台灣人高一等

————————————–

民進黨的香港式民主 >>

A ” Chinese  Only” Campaign

A ” Chinese  Only” game

 

三名總統候選人有共識地宣稱要維持現狀

 

They speak the same language !!!

We won !!!

We chinese won !!!

朱立倫、蔡英文和宋楚瑜均出席了典禮

——————————————

2016中國人在台灣上演的假民主拖棚歹戲

 

一個中國、二岸討好、三組華人」。

 

徹底親中」(fully pro-china)的人藍綠都是

 

天龍國藍綠政黨

——————————————-

[ 相關 ]   台灣總統參選人齊聚「雙十節」典禮[BBC]

=============================================

 [兩岸中國人有智慧回中國去解決自己的問題-不要拖台灣人下水]

 

keep making Taiwan become another ukraine !

keep making Taiwan become another  Crimea !

===============================================

 

[ 相關 ]   歐洲比馬英九更關心台灣民心向背[林育立]

===========================================

[ 台灣人民壓倒性多數七成希望自己決定台灣命運]

 

從民調上來看,

壓倒性多數台灣人民希望能由自己決定台灣命運,

且七成支持台灣獨立。

 

陳水扁曾建議民進黨候選人在總統大選應立場明確,

作為支持獨立民眾的政治代表與國民黨正面對決,

但從2008年謝長廷至兩屆參選的蔡英文都未接受。

 

蔡此次選舉一再談到她要維持現況在"現有憲政體制"下。

 

這種憲政體制下的台灣被蔡解釋為主權獨立國家

國際上不被承認, 謝長廷及馬英九對此一憲政體制

則先後提出"憲法一中"。

 

蔡同工商界座談 將強烈反對台灣獨立的北京態度,

與台灣民意等量齊觀,說這兩者必須取得平衡

 

[ 相關 ]   氣氛冷清的總統選舉[ BBC ]

=============================================

 

 

================================================

“理想主義者”基辛格

2015年12月04日 07:12 AM

彭定康(Lord Patten)是牛津大學名譽校長。

他曾擔任歐盟外交事務專員、香港末任總督

 

攝影 艾略特•厄韋特(Elliott Erwitt)/瑪格南圖片社(Magnum)

譯者/申凱

 

牛津大學名譽校長 彭定康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基辛格1923-1968年:理想主義者》

(Kissinger: 1923-1968: The Idealist)

作者: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

 

“理想主義者”基辛格

===================

牛津萬靈學院(All Souls College,Oxford)歷史學家

羅恩•巴特勒(Rohan Butler)

在為法國政治家舒瓦瑟爾(Choiseul)所寫傳記的第一捲末尾寫道(第1078頁):

“舒瓦瑟爾公爵的外交與政治生涯剛剛開始。”

 

可惜,巴特勒還沒來得及繼續書寫這部傳記就去世了。

 

我們一定期待同樣的命運不要降臨到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

這位為一名偉大的“國際公僕”、學者撰寫鴻篇傳記的作者身上。

 

這部傳記長達近1000頁,結尾時才寫到

1968年亨利•基辛格 (Henry Kissinger)在華府首次被委以重任

——擔任總統理查德•尼克鬆(Richard Nixon)的國家安全顧問。

 

起飛前滑跑了很長一段距離。

這不是質疑基辛格在20世紀歷史中的重要性和知名度。

 

現年92歲的基辛格是美國全球霸主時代的偉大人物之一

 

無怪乎他在先後擔任國家安全顧問國務卿期間

曾 15次登上《時代》(Time)雜志封面。

 

此外,在1977年卸任後的幾十年裡,

他依然繼續受到明星般的關註。

 

這部分是由於他任職時的作為使他成為陰謀論者的隱秘寵兒

這本傳記的下一捲想必會談及此類爭議。

 

基辛格對公共辯論(一直持續到今日)

經常性、權威的乾預也使自己成為公眾關註的焦點。

 

他提出自己的觀點,不僅是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外交官,

還是一名優秀的歷史學家。

 

也許正是後面這一點吸引了弗格森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歷史系教授、紙媒和電子媒體活躍的撰稿人。

 

他對傳記對象的早期學術著作進行了廣泛的分析並且大量引用,

仿佛這一切理所當然會揭示出當基辛格在總統權力之下

轉變成世界最強大政府核心圈子中的一位政策制定者時可能具有的行事作風。

 

這些段落實際的作用是提醒我們, 基辛格並非生活在價值中立之域;

他顯然受斯賓諾莎(Spinoza)康德(Kant)的影響

比受到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的影響更大。

 

但我們可以從基辛格從政多年之後的著述中

更多地瞭解他的策略和戰略。

 

例如,通過閱讀1994年出版的經典著作《大外交》(Diplomacy),

你可以瞭解他作為一個政策制定者頭腦中的先占觀念。

 

該書闡述了為現代世界帶來最持久穩定的兩個國際體系的重要相似之處:

1815年至1914年之間的

“歐洲協調” (Concert of Europe)以及二戰後美國主導的體系。

 

如今,通向世界秩序的道路更加難以辨別和前行

 

基辛格從巴伐利亞

——那裡的猶太社區遭到納粹團夥的恐嚇

——的工業城鎮菲爾特(Fürth)來到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領導下的、“快樂的日子又回來了”時期的紐約

 

這段個人旅程可以讓我們對他的價值觀勇氣有很大的瞭解。

 

起初,他對自己的新家園的感情是相當矛盾的。

 

在1939年寫給一個朋友的信中,

他寫道,像其他許多首次踏入美國的歐洲人一樣,

他不得不在自己贊美的事情與譴責的事情之間保持平衡:

“除了過量的財富、極端的貧困。

然後就是個人主義!

你完全只能靠自己,

沒人在乎你,你不得不自己往上爬。”

 

這正是他所做的:

首先,作為一名公民和士兵在歐洲戰鬥,

然後,作為一份子,參與了戰後非納粹化運動,

並在集中營發現了納粹主義對數百萬猶太人、同性戀者

及其他少數族群來說意味著什麽。

 

他細致地向自己的父母解釋,為什麽自己的工作不應該涉及追求復仇。

 

公正與堅強同樣重要;

他並沒有失去對德國是歐洲文明中心的堅定信念。

 

他曾指示那些為他工作的人

“不要失去任何機會以言行證明我們理想的堅不可摧”。

 

回到美國後,像另外200萬美國軍人一樣,

基辛格依靠《退伍軍人法》(GI Bill)獲得了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

——帶著一條小獵狗Smoky。

 

他的同輩中人才濟濟,

其中許多人後來在政治、新聞和公共服務領域身居要職。

 

他主修政府管理,

但撰寫了一篇名為《歷史的意義》(The Meaning of History)的長篇論文。

 

然後,他開始了多年的激烈論戰,這在充滿競爭的學術界是很常見的,

辯論的激烈程度往往與議題的重要性成反比。

 

像其他雄心勃勃的學者一樣,基辛格不停地穿梭於波士頓與華盛頓之間,

向任何願意傾聽他的人給出自己的建議,無論他們是哪個政黨的。

 

他很反感蘇聯在歐洲施加權力和影響力的計劃

——如建議德國在中立的基礎上實現重新統一。

 

他對德國政治以及德國對歐洲大陸其他地區的戰略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

而且在飛往歐洲時總是傾向於先到波恩和柏林,甚至巴黎,之後才到倫敦。

 

弗格森認為,說到基辛格在德國事務上的洞見,

他的問題在於,相對其國籍所在的美國, 他更瞭解自己出生的國家。

 

本傳記的作者認為,直到1959年,在美國50個州中,

基辛格到過的可能不到10個。

 

這必然導致了他的一個主要盲區:

他無法理解為何富有貴族氣派的

納爾遜•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州長

——他曾投效此人

——越來越不可能在共和黨中吸引多數支持,

這個政黨當時很輕易地在轉向右傾立場。

 

他被1964年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

巴裡•戈德華特(Barry Goldwater)的右翼支持者狂熱的偏執嚇到了,

就像他後來震驚於大學校園里各種奇怪的反越戰活動一樣。

 

基辛格首次成名源於他關於核戰爭中戰術的著作,

這讓他獲得了“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的不公正聲譽。

 

平心而論,他試圖要解決的問題是

在很多人看來難以置信的美國安全政策的基礎,

即如果美國的利益或其盟友(如德國)的利益受到嚴重威脅,

那麽大規模的核報復將成為必然的回應。

 

在學術層面,很難想象地球上有人能嚴肅地考慮迎接世界末日,

如果(比方說)莫斯科過於逼迫柏林的話。

 

基辛格認為,每一種威脅都應以適當力度應對;

可以用小型核武器應對較小的威脅。

 

但使用小型的所謂的戰術核武器不會帶來災難性後果的說法無法令人信服。

 

從任何意義上講,由此帶來的後果都可能無法控制。

 

如果上述情況發生的話,可以進行靈活的政策回應,

就像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總統所做的,

將可信的軍事威脅與富有想象力的外交結合起來,

在不會毀掉整個世界的情況下結束古巴導彈危機。

 

至於冷戰期間的其他危機,

它們受到莫斯科與華盛頓都具有的一種相同認識的制約

——在安全事務上任何過火的企圖都會導致

“相互確保摧毀”(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這項政策被恰當地縮寫成“MAD”(瘋狂),正如其名。

 

近年來,基辛格加入了其他前美國外交政策及安全官員的行列,

倡導銷毀所有核武器。

 

弗格森反對一種流行看法

——基辛格是一名終極務實的現實主義者、

一個與用理想塑造並貫穿自己行動的人士截然相反的類型

——的論述尤其令人信服。

 

當然,根據情況,在某一刻務實、在下一刻又成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也是可能、明智的。

 

的確,正如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的職業生涯所展現的,

有時甚至可能(即使令人困惑)出現在同一時間被兩種思想意識所左右的情況。

 

這位英國前首相在對那些踐踏本國公民人權的國家進行乾預時提出的理由就是這樣的。

 

在弗格森看來,基辛格是主流的歐洲保守派,

由康德的關於人性的現實主義和伯克(Burke)的對歷史力量的尊重所塑造。

 

“這是保守主義的困境,”基辛格曾寫道,

“不得不匿名進行革命鬥爭,用其實質, 而非其對外所宣稱的 

 

基辛格關於如何處理戰後德國、

如何遏制蘇聯的野心

以及如何表述美國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的觀點都既有實用主義的精神,

也有道德和理想主義的內核。

 

如前所述,基辛格的盲區包括缺乏對美國民主政治的瞭解

這無疑導致了他與尼克鬆之間的看似不可能的聯盟。

 

他曾經為肯尼迪約翰遜效力,在為後者工作時,

被越南人圓滑的外交手腕所迷惑,

可敬地尋求促成一項可使美國避免一場可怕的分裂戰爭的和平協議。

 

他一定會喜歡為洛克菲勒政府工作,

而且在這位億萬富翁政治家的總統夢最終破碎之前貢獻了許多好的觀念。

 

一個更加雄心勃勃的人可能在那很久之前就已經放棄了洛克菲勒號這艘船。

 

然後尼克鬆

——狡猾但聰明的迪克

——幾乎在偶然之中向他伸出了他不可能拒絕的橄欖枝。

 

歷史中的偶然因素又一次發揮了作用。

 

尼克鬆與基辛格一樣崇拜偉大歷史人物。

 

在我看來,基辛格本人過於誇大了

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的地緣政治智慧。

 

就像他的新主人一樣,他正確地看到了毛澤東

——一個可怕的暴君、但又是一個龐大國家的領導人,

這個國家在二戰後部分源於其領導層的殘酷統治而團結起來

——的巨大重要性。

 

中國有巨大的潛力和希望。

 

尼克鬆可能比基辛格更清楚地看到了中國的經濟重要性,

基辛格似乎從來對國內生產總值(GDP)推算、出口數據和人口結構

這些東西不太在行。

 

尼克鬆明白,

越南問題對美國而言是一個極具破壞性的使人分心的問題,

因為資本主義必然將戰勝共產主義,

而且全球化將創造一個不同的、但不那麽兩極化的世界。

 

如何最有效地擺脫越南並將中國吸引到不斷變化的全球秩序中?

 

對1968年在華盛頓結成的夥伴

——“不相配的一對”

——而言,這些都是占主導地位的主題。

 

弗格森只講述到這里。

 

他在最後一段告訴我們,

對基辛格而言,“變為……的時代已經結束”;

“作為……的時代終於開始”。

 

這種基調類似於巴特勒對舒瓦瑟爾的評價。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

敘述“作為……的時代”的未來捲將比本捲激起更多爭議。

 

討厭基辛格的人士一定在數著日子。

 

因此,下一次,激情將會更加高漲;刀劍將要出鞘; 結論將會做出,

過於簡單地要求對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政治家的從政生涯做出評判,

而他就像我們這些人一樣(但在全球層面上)試圖設法解決作為人類所面臨的困境。

====================================================

 

===========================================

 

 

[ 相關 ] 習近平訪英與「尼克松去中國」[BBC]

================================================

季辛吉  尼克森 中國 台灣 開羅宣言 ]

本人深入調查, 戰後美國並不將「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列為條約,

直到尼克森準備以台灣為籌碼赴中國勾搭,

才利用文人把「開羅宣言」列為條約協定

一九七一年七月季辛吉密訪周恩來,開場白就是「開羅宣言」。

—–>

[ 相關 ]    連影本都沒有[ 沈建德 ]

===================================================

 

 

[ 相關 ]   英德競相討好中國歐洲為利益妥協價值觀[紐約時報]

=================================================

[歐盟人為政治體,可以被各個收買擊破 ]

 

習近平認為, 西方國家同中國做生意的自身利益

永遠都會壓倒他們對踐踏人權表達抗議的願望。

 

他也許是正確的。

 

[ 相關 ]   大憲章為中國的專制豎起一面鏡子[BBC]

====================================================

 

[ 相關 ]    尼克鬆:演說家和騙子[英國《金融時報》]

============================================

美國記者休斯(Ken Hughes)

根據白宮的解密錄音帶和史料,

發表新書「追影(Chasing Shadows,暫譯)」,

要讓世人看清楚前美國總統尼克森的真面目。

 

[ 相關 ]   尼克森的真面目

===============================================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網路新聞雜誌

最近登出一則「詹森的錄音帶:尼克森叛國

http://www.bbc.co.uk/news/magazine-21768668)。

 

詹森總統被告知

美國聯邦調查局有竊聽越南大使館電話,

並有一份陳香梅和南越大使談話的抄本,

內容要求南越政府從和談退出。

 

詹森證實尼克森確實為主導人後,

遂請共和黨的參議院領袖到白宮,

並傳達給尼克森說詹森總統已經知道他的詭計,

而那已經是「叛國」。

 

事件發生在一九六八年,

而詹森的錄音帶在二○○八年解密,

全部事實今日才公諸於世。

 

[ 相關 ] 叛國密件[  賴佑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