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中國模式

2016年9月22日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60922/how-to-counter-chinas-global-propaganda-offensive/zh-hant/

作者馬雷克·歐爾伯格(Mareike Ohlberg)、

勃春·郎(Bertram Lang)是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研究員。

馬雷克·歐爾伯格, 勃春·郎

中國新聞機構新華社租借的時報廣場廣告牌。攝於2011年。

Stan Honda/Agence France-Presse

中國新聞機構新華社租借的時報廣場廣告牌。

攝於2011年。

抵制中國模式

==========

柏林——對許多西方民主國家而言,這一年殊為艱難

——而中國卻不斷在傷口上撒鹽。

 

隨著唐納德·J·川普 (Donald J. Trump)在共和黨初選中冉冉升起,

中國的官方媒體新華通訊社幸災樂禍地將美國總統選舉

描述為「一場鬧劇,證明自詡的世界民主標杆失靈了。」

 

新華的另一篇文章則利用民主黨郵件泄露事件來重申

金錢政治已成為美國選舉的不治之症。」

 

美國的民主制度並非唯一的靶子。

 

中國的官方媒體還在英國公投決定離開歐盟後左右出擊。

 

《環球時報》的一篇文章直言:「脫歐公投撕掉西方民主的皇帝新裝。」

 

當西方疲於應對民主程序的短處之際,

中國正抓緊機會宣揚自身的體制。

 

比起幾位前任, 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認為

中國在與西方展開意識形態競爭的信念 要深得多。

 

中國的宣傳專家不再滿足於御民主思想於國門之外,

而是認定,倘若共產黨期望繼續掌權,

就有必要把精力放在令中國的政治體制具備海外吸引力上。

 

在大約每年100億美元預算的支持下,

中國媒體機構在擴大全球存在感,

響應習近平提出的媒體機構「講好中國故事」的號召。

 

這意味著,將中國的政治體制

——所謂的「中國模式

——描繪為由受過良好教育、有著遠大理想的技術官僚

執掌的選賢任能、效率為上的統治制度,

而該制度優於西方民主制度。

 

中國的宣傳手法在變得越來越聰明。

一家被認為得到共產黨支持的公司製作的視頻

《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提供了一個不錯的例子。

 

這則視頻在網上傳播,同時針對中國與海外觀眾,

其中比較了成為美國、英國與中國最高領導人的程序。

 

雖然中國的體制呈現為

領導人經過數十載培訓歷練的選賢任能制,

但對美國選舉程序的描繪集中在了募錢的必要性上。

 

包括這則視頻在內的不少作品屬於專業製作,

比起出了名的措辭古怪的共產黨傳統宣傳,

認出它們是政治宣傳的可能性要大為降低。

 

隨著共產黨招募私人公司來協助征服海外媒體市場,

散播北京理念的工具正在擴充。

 

其中最重要的例子是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收購了南華早報》。

 

此舉引發了對於這家香港報紙的報導會受到北京更直接控制的擔憂。

 

中國的官方媒體機構近年來還與澳大利亞企業簽訂了內容分銷協議

 

在非洲,中國媒體的存在感在過去10年裡飆升,

北京在積極宣傳自己這種與政府友好的軟性新聞理念

作為對輿論監督理念的替代品。

 

在美國,中國曾高調地嘗試收購大型新聞媒體公司

——比如黨擁有的南方報業集團

在2010年提出過購入《新聞周刊》(Newsweek)

——但均以失敗告終。

 

不過,《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與《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目前雙雙發行

由得到國家支持的《中國日報》提供的一份付費增刊

名為《中國觀察》(China Watch)。

 

新華則正在時報廣場的一塊巨型廣告牌上傳播自己的訊息,

近年來還有數以億計的中國資金湧向好萊塢。

 

中國還正在世界各地的學術機構紮根。

不少西方院校關閉了在校園內設置的由中國資助的孔子學院,

理由是在它們看來傳播北京價值觀的種種不合適的行為。

 

然而,還是有大約500家孔子學院分佈在世界各地,

並且計劃在2020年將這一數字翻番至1000家。

 

中國或許目前在試圖影響西方輿論上面臨困難,

但忽視這種努力將是錯誤的。

 

其中關係到許多東西。

中國模式得到廣泛接受將危及中國自身。

 

共產黨獲得更多合法性的話,

會減少政府背負的實行有意義的政治改革的壓力。

 

一種得到廣泛接受的單一意識形態

會進一步壓制中國社會的個人創造力與多元化。

 

中國模式還可能挑戰全球的善政準則。

 

在許多西方民主國家看似陷入危機的情況下,

中國的宣傳或許會在發展中國家找到肥沃的土壤。

 

這些國家本就對中國的經濟成功與社會穩定印象深刻。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

西方政府應當抵擋住模仿中國做法的誘惑。

 

在美國參議院,提議中的

《2016年反信息戰法案》(Countering Information Warfare Act of 2016)

尋求提供可以抗衡中國(與俄羅斯)宣傳的敘事,

但這正好顯示出反應不當:

美國的宣傳將正當化政府應該資助信息戰的理念。

 

另一項同樣草率的措施是2001年眾議院提出的

限制中國新聞工作者入美簽證

用以回應北京對外國記者的政策。

 

西方國家不應試圖

兜售民主光鮮靚麗的一面,

或是讓批評者噤聲

而是應該關注能夠促進多元對話的措施

 

一種選擇是擴展美歐大學的相關項目,

從而促進本地學生與中國留學生的互動。

 

與之類似,

提高大學與智庫資金來源透明度的舉措也將取得效果。

 

這些資金有可能來路可疑,

西方此類機構得到的一些資助或許與中國有關。

 

最後,要展現出有可能既指出當代西方政治體制的缺陷與失敗所在

又不會破壞它的寶貴之處:多元、言論自由、樂於反思

 

這一點至關重要。

 

請不要邁入宣傳戰,從而犧牲掉這些價值觀。

========================================

在美國,中國曾高調地嘗試收購大型新聞媒體公司

——比如黨擁有的南方報業集團

在2010年提出過購入《新聞周刊》(Newsweek)

——但均以失敗告終。

 

不過,《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與《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目前雙雙發行

由得到國家支持的《中國日報》提供的一份付費增刊

名為《中國觀察》(China Watch)。

 

新華則正在時報廣場的一塊巨型廣告牌上傳播自己的訊息,

近年來還有數以億計的中國資金湧向好萊塢。

 

中國還正在世界各地的學術機構紮根。

  [ 相關 ]

  抵制中國模式[ 紐約時報,Mareike Ohlberg,Bertram Lang]

====================================

[中國共產黨精心策劃低調擴張對世界及亞洲秩序影響更大]

 

美國國防副部長羅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日前説,

中國和俄羅斯正試圖改變世界秩序

 

但是,有專家警告説,

俄羅斯對西方的直接和公開挑戰相比,

中國精心策劃的低調擴張對世界以及亞洲的秩序影響力才更大

 

中國才是真正改變遊戲規則的國家。

 

[ 相關 ] 中國在悄然改變世界秩序?[VOA ]

======================================

 

[ 相關 ]

英德競相討好中國,歐洲為經濟利益妥協價值觀[紐約時報]

======================================

[ Western Civilization, I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 Mahatma Gandhi

有人問  甘地 ( Mahatma Gandhi )

對於「西方文明」( Western Civilization ) 有何看法,

他回答:

這也許是個好點子( I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

=====================================

“全球化機遇”為何淪為“全球化危機”?

2016-7-27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8596

本文作者曾在2007年至2010年擔任英國首相

英國前首相 戈登•布朗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全球化機遇”為何淪為“全球化危機”?

===================================

 

布朗: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問題頻出,

各國政客卻更願意單獨行動;

而歐盟非但無助解決問題,反而成了最大的問題。

 

一場醜陋的英國退歐公投運動帶來了更為醜陋的後果。

 

歷史學家將把

這場民眾對政治、商業和金融界精英的規模最大的反抗,

視為英國幾百年來最接近革命的一次。

 

除非我們瞭解其背後的原因,

否則保護主義勢力將保持上升勢頭,

同時英國的生存仍將岌岌可危。

 

留歐運動的領導人未能讓英國人相信,

在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里,

各國必須在他們渴望的自治以及他們需要的國際合作之間合理把握平衡。

退歐陣營以及世界各地反全球化抗議者

所使用的口號(奪回控制權)的空洞之處

仍未暴露出來。

 

如果全球經濟群龍無首,反全球化的運動將增加,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

 

盡管無數人瞭解全球化的代價,但幾乎無人聽說過它的好處。

 

如今明顯的全球問題

(低增長、貿易保護主義、金融不穩定和嚴重不平等以及大規模移民)

亟需相互協調的全球解決方案,

然而,看政治人士的行事方式,

好像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方式就是各國單獨行動似的,

同時他們不願支持對包容性增長至關重要的國際合作。

 

因此,政治領導力能夠發揮最大作用的那個全球性經濟組織

(即:領先工業國組成的20國集團(G20))被普遍視為低效,

同時歐盟被視為這個問題的一部分,

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案。

 

毫不意外的是,

英國的那些國際大都市投票支持英國留在歐盟,

而伯恩利、哈特爾浦、伍爾弗漢普頓和赫爾等城市的半技術工人

是退歐陣營最新招募的成員。

 

矛盾的是,那些受全球化弊端影響最嚴重的人,

反而投票反對可部分解決問題的方案。

 

這個問題不僅存在於英國。

在很多國家,全球化的美好前景與人們的不安全感、失業

以及生活水平停滯等日常體驗之間的差距如此明顯,

以至於我們肯定會看到更多喊著“奪回控制權”口號的抗議。

 

有一種觀點認為,

隨著勞動階層與精英階層之間古老的工業革命鬥爭最終結束,

新的政治分歧存在於兩群人之間,

一群人支持開放社會,另一群支持封閉社會。

 

這忽視了更深層次的問題,即:

全球變革為誰帶來好處,又讓誰蒙受損失?

 

真正的分歧存在於兩群人之間,

一群人支持管理得當的全球化,

另一群反對協調行動

(原因要麽是他們支持全球性的自由混戰,

要麽是他們就是反全球化的民粹主義者和保護主義者)。

 

這一對立處於工黨 (Labour party)當前動盪的核心:

它是會成為一個支持反全球化抗議的黨派,

還是一項利用權力將不安全感變為機遇的支持全球化運動?

 

在世界各地的後工業化社會,

隨著昔日的忠心四分五裂、有關身份認同的擔憂顯性化,

主流黨派正在為他們的存活而戰鬥。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計劃,

表明開放的全球經濟能夠讓機遇最大化,

能夠最大程度地幫助那些無技能勞動者、教育水平低下者

以及正在吃虧的人們減少不安全感。

 

在這麽做的過程中,

我們可以回答英國退歐公投中懸而未決的問題,

並展示出國家如何能夠在不損害驕傲的國家認同的情況下,

致力於貿易、安全、能源和環境方面的廣泛合作。

 

我們必須迅速採取行動。

 

保護主義勢力已確保

全球性貿易協議40年來首次不存在了,

同時替代全球性協議的

《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TIP)

和《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PP)

現在正被歐美的抗議活動扼殺。

 

關註於自身且自我封閉的歐洲國家似乎無力解決他們家門口的問題:

俄羅斯的好鬥、敘利亞內戰、

“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

非洲和中東移民,當然還有經濟停滯。

 

至少,

9月的20國集團(G20)峰會應顯示出全球合作能夠發揮作用。

 

要重振貿易並刺激仍顯乏力的全球經濟,

G20應達成一項基於協調的貨幣和財政政策

以及結構性改革的全球增長協議。

 

在國內,如果讓全球化成功的計劃

集中在董事會薪資和代表權上的話,

這個計劃將不會起到什麽效果:

它應包括鼓勵社會中下層向上流動的新方法,

贏得教育與科技之間的競賽,

重新建立高生產率、高增長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之間的聯系,

同時從源頭解決不平等問題。

 

盡管英國新任脫歐事務大臣戴維•戴維斯(David Davis)

希望與歐盟簽訂加拿大式的貿易協議,

但通過歐洲經濟區(European Economic Area)

享有單一市場的完全開放符合英國的國家利益,

應該成為我們的首要目標。

 

我們應進行談判,

利用歐洲經濟區的保障條款和列支敦士登擁有的那種協議,

來緩解移民方面的擔憂。

 

時候已到,

眼下世界各地的政府都應賦予全球化它所缺少的領導力,

並賦予全球化它所需要的人性的一面。

========================================

=======================================

布朗: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問題頻出,

各國政客卻更願意單獨行動;

而歐盟非但無助解決問題,反而成了最大的問題。

 

一場醜陋的英國退歐公投運動帶來了更為醜陋的後果。

 

歷史學家將把

這場民眾對政治、商業和金融界精英的規模最大的反抗,

視為英國幾百年來最接近革命的一次。

 

時候已到,眼下世界各地的政府都應賦予全球化它所缺少的領導力,

並賦予全球化它所需要的人性的一面。

 

  [ 相關 ]  

  “全球化機遇”為何淪為“全球化危機”?[英國《金融時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