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臣與恐怖主義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0186#adchannel=NP_Global

車臣與恐怖主義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Larisa Smirnova(蘇夢夏) 2013-04-28 (www.ftchinese.com)

“前幾個月,戰爭看上去不太可能發生,(武器)價格比較低”武器商阿斯蘭別克解釋道,“以後每個人都想要自己的武器,價格開始上漲。現在價格已經回落了。”看上去人人都有了自己的武器。

——安·尼娃《戰爭的母狗:一個女記者在車臣戰線後的報道》

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震驚了全球。

隨後媒體稱,爆炸案的嫌疑人

是車臣難民家庭背景的塔梅爾蘭·察爾納耶夫(Tamerlan Tsarnaev)

和焦哈爾·察爾納耶夫(Dzhokhar Tsarnaev)兩兄弟。

據報道,

兩兄弟中塔梅爾蘭仍是俄羅斯國籍,而焦哈爾已在2012年取得了美國國籍。

嫌疑人的車臣血統,吸引了全世界的廣泛關註。

為了透過嫌疑人的身世進一步瞭解車臣因素在波士頓爆炸案中的影響,

我採訪了三位有著特殊經歷的傳奇人物,他們和車臣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安·尼娃(Anne Nivat),著名的獨立記者、作家,

世界上最傑出的車臣問題獨立專家之一。

她的突出之處在於曾在車臣戰爭時期未經許可就大膽地闖入戰地進行研究。

關於車臣問題,她已經出版不少著作,代表作是

《戰爭的母狗:一個女記者在車臣戰線後的報道》

(Chienne de Guerre: A Woman Reporter behind the Lines of the War in Chechnya)。

文森·科舍泰爾(Vincent Cochetel),聯合國難民署官員,

曾於1998年遭武裝分子綁架到車臣,

在被囚禁了長達317天後被俄羅斯特種部隊解救。

扎拉·穆爾塔扎利耶娃(Zara Murtazalieva),

已在俄羅斯監獄服完八年半徒刑的年輕車臣女子,

她因“企圖在莫斯科組織恐怖主義襲擊”而被判決。

但至今為止,她始終堅稱自己是無辜遭陷害的。

車臣人的普通生活

車臣人是少數民族,

生活在俄羅斯南部北高加索地區的山地鄉村裡

——目前全世界的車臣人總數也才150萬人。

我沒去過車臣,但是小時候我就認識了車臣朋友——上世紀90年代初,

有一家車臣人就租房住在我家隔壁。

車臣人媽媽很年輕,我覺得她很漂亮,只是她帶著頭巾,

這麽年輕卻和俄羅斯奶奶一樣帶頭巾,不太時尚的感覺。

他們家還有一個深色捲發的小男孩。

記得有一次車臣人媽媽和我在路上玩羽毛球的時候,車臣人爸爸還在家裡洗碗。

總之,他們沒有穆斯林激進分子、民族主義者之類的感覺,

只是很和善、很友好的人。

“車臣人非常眷戀自己的家園。”安·尼娃說,

“他們最近因為故鄉發生種種不幸才開始背井離鄉移民國外。

我認識很多在國外的車臣人,他們很多是難民,

在融入其他社會族群方面表現得還行吧。

他們學習當地語言,在當地找工作:

比如,男人做保安,女人做保潔工。

他們保持低調,生活比較辛苦但是他們總是能找到辦法讓自己生活得好一些。”

盡管有著被車臣武裝分子綁架的不愉快經歷,文森·科舍泰爾還是承認:

“我曾共事過的絕大多數車臣人是親切的、熱情好客的人民。

車臣武裝沖突使大量無辜平民受害,流離失所的車臣人還是生活有尊嚴和很堅強。

一部分車臣武裝分子選擇了沒有人性的恐怖主義暴力,

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車臣人都支持他們的恐怖主義襲擊。

絕大多數車臣人都希望和平的生活,和所有人一樣,

他們關心的是家庭、子女教育、工作機會、醫療服務水平和自己的文化被尊重。”

“記得戰爭以前,我有很多俄羅斯族同學和俄羅斯族老師,

我們都生活得非常平和。” 扎拉·穆爾塔扎利耶娃說,

“但是戰爭改變了一切。(戰爭發生後)一大堆電視新聞報道說

車臣人多麽多麽壞,而人們相信電視上說的。

2003年我到莫斯科的時候,莫斯科人甚至很少叫我們車臣人,

更多的時候是叫我們‘黑人’、‘黑毛’等侮辱性的外號。

這真的很惡劣。”

車臣恐怖主義

1995年6月14日,車臣武裝沖突持續七個月的時候,

車臣最有名和可怕的恐怖分子頭目沙塔爾·巴薩耶夫(Shamil Basaev)

(2006年被刺殺)帶領195名武裝分子

在俄羅斯南部城市布瓊諾夫斯克(Budennovsk)的醫院劫持了1600多名人質,

最終至少 129名人質遇害。

此後,車臣恐怖主義襲擊浪潮洶涌而至,深深的不安全感彌漫了整個俄羅斯。

最可怕的恐怖主義襲擊還包括:

1996年1月,車臣恐怖分子襲擊了俄羅斯南部城市

基茲利亞爾市(Kizliar)的普通醫院和婦產醫院,

劫持了3000多名人質,最終至少11名人質遇害;

2001年9月1日,俄羅斯學校暑假結束開學第一天,

車臣恐怖分子襲擊了俄羅斯南部別斯蘭市第一中學

將1100多名剛參加完開學典禮的學生、家長和教師劫為人質,

最終超過334名人質遇害,巴薩耶夫表示對別斯蘭學校劫持人質事件負責;

2002年10月,車臣恐怖分子襲擊了莫斯科杜布羅夫卡劇院並劫持了900多名人質,

至少130名人質遇害;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恐怖主義襲擊,

比如俄羅斯一系列公寓爆炸案、綁架、鬧市爆炸、火車站爆炸、機場爆炸、

地鐵爆炸、飛機劫持、攻擊政府建築和工作人員等恐怖主義襲擊,

這些大都是由車臣人或者其它族群的車臣支持者實施的。

聯合國難民署的人道主義工作者文森·科舍泰爾

就在1998年成為車臣恐怖分子綁架案的受害者,

他稱綁架後被鐵鏈鎖在車臣一個黑暗的地窖床架上長達 317天。

文森·科舍泰爾回憶他在當地工作時感覺“確實危險。

很多混亂的團體在這一帶橫行,特別是車臣地區。

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些有組織的犯罪團夥

和有政治目標的武裝人員都是交織混雜在一起的。”

文森·科舍泰爾接著說:

“直接劫持我的人是講奧塞梯語,

但我很快意識到他們只是極為龐大的犯罪集團的一小部分,

強大的犯罪團體控制了這些綁架行業……所有這些(犯罪團體)

都得益於車臣當局事實上的庇護。

這些團體的領導人都住在車臣,但他們不只雇用了車臣人,

還雇用了印古什人、奧塞梯人和其他族群背景的人,

他們在(車臣)臨近的地區綁架目標人物。”

所幸文森·科舍泰爾最終被俄羅斯特種部隊營救。

但是數以千計的恐怖主義受害者並沒有那麽幸運……

車臣不再回歸恐怖主義

1999年9月是車臣命運的轉折點。

當時,部分車臣軍閥做了一個讓人驚訝的決定:

進攻俄羅斯信仰穆斯林的地區達吉斯坦,把俄羅斯捲入新的戰爭。

也許是意識到新的戰爭無望獲勝,

車臣宗教領袖艾哈邁德·卡德羅夫(Akhmad Kadyrov)

帶著一些團體頭目倒戈投向俄羅斯陣營。

艾哈邁德2004年被暗殺後,

他的兒子拉姆贊·卡德羅夫(Ramzan Kadyrov)逐漸鞏固權力,

並最終使車臣再次融入俄羅斯

(1996年俄羅斯軍隊撤離車臣,車臣事實上處於獨立地位)。

拉姆贊公開反對恐怖主義,並開始向恐怖主義宣戰。

2004年,現已故的著名記者安娜·波利特科夫卡婭(Anna Politkovskaya)

採訪當時年僅27歲的拉姆贊時,拉姆贊強調“他的人”和其他軍閥手下的區別:

“你不應該在提及部隊人員時用‘誰的人’來指代。

‘我的人’有自己的政府職位

——他們是聯邦政府的警察、聯邦安全部門人員和調查官。”

不得不承認,這確實進步了。

安·尼娃最後一次到訪車臣是在2011年,她評價現在的車臣是“頗為安全的”。

同時,她也補充了一些擔憂:

“但是現在情況不太正常,也很不穩定。

拉姆贊·卡德羅夫被接受是因為他的背後有克裡姆林宮的支持。

俄羅斯和車臣關系的深層次問題只是被忽略了。

那些武裝分子,來來去去,總在周圍。

車臣的年輕一代人在成長時看到了太多血腥暴力。”

應否擔憂國際車臣恐怖主義?

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FBI)2013年4月21日公佈在網上的刑事指控材料,

“有理由相信一號嫌犯(在2013年4月15日波士頓馬拉松賽)

是塔梅爾蘭·察爾納耶夫,二號嫌犯是他的弟弟焦哈爾·察爾納耶夫。”

兩兄弟的車臣血統引起了這樣的疑問:

是不是車臣恐怖主義變成了國際恐怖主義?

案件發生後,

車臣領導人拉姆贊•卡德羅夫立即否認這次恐怖主義襲擊和車臣政府存在任何聯系。

他在社交網站Instagram 上寫道:

“悲劇事件發生在波士頓。

我們已經表達了對美國人民和波士頓人民的慰問……不論他們是否有罪,

任何將車臣和察爾納耶夫兄弟相關聯的行為都是徒勞的。

他們在美國長大,他們的觀點和信念也都是在那裡形成的。

罪惡的根源也應從美國去尋找。”

有關案件調查的報道顯示,

塔梅爾蘭和車臣、達吉斯坦的極端分子存在暗中聯系

——塔梅爾蘭最近曾在車臣和達吉斯坦地區停留幾個月。

對此,安·尼娃也確認了車臣戰爭後在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

仍大量存在恐怖分子和極端分子,但是她認為兩兄弟即使罪名成立,

也只是他們單獨的犯罪行為,和車臣無關:

“我不認為他們背後有車臣恐怖主義組織支持。”

她還強調:“

雖然可能有針對俄羅斯的車臣恐怖主義,

但肯定沒有國際車臣恐怖主義這樣的東西。”

車臣也確實沒有任何動機或者需要去襲擊美國或者製造國際恐怖主義。

一方面,目前正在風口浪尖,眾怒難平,不怪罪於車臣人確實很難。

扎拉·穆爾塔扎利耶娃對所有被襲擊的人表示慰問。

她同時感到很悲哀,因為雖然兩兄弟幾乎沒有在車臣生活過,

但“察爾納耶夫兄弟的車臣血統吸引了過多的媒體關註”。

她擔憂地說:“自從戰爭以來,車臣人總是被貼上恐怖分子的標簽”。

另一方面,試圖理解嫌疑人的車臣背景並不意味著為他們尋找理由開脫。

文森·科舍泰爾,這位恐怖主義的受害者強調:

“我是站在受害者一邊!”他進一步解釋道:

“想到那些綁架我的人,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

不論他們有多麽充分的理由來偽裝和辯解自己的行為,他們就是罪犯。

我很擔心有時候媒體會試圖從政治或宗教方面來解釋這些恐怖分子的行為,

讓他們看上去和其他的犯罪似乎有所不同,好像這是什麽可以從輕的情節。”

車臣問題背景

車臣武裝沖突始於1994年,

根據官方說法是源於車臣從俄羅斯分裂獨立的野心。

20世紀90年代,東歐劇變最終導致蘇聯和南斯拉夫分裂。

車臣是第一個所幸也是唯一一個俄羅斯在1991年以後發生的武裝沖突。

從現行國際法的角度來看,車臣獨立的理由實際上是很難成立的。

蘇聯是二級聯邦體制。

第一級聯邦是通過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條約》確立的,

當時有15個共和國加入聯邦,根據此條約加盟共和國有權退出聯邦。

但1991年由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領導人簽署了所謂《別洛韋日協定》,

宣佈廢除1922年蘇聯成立條約,蘇聯直接解體為15個共和國,

俄羅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是其中一個共和國。

1991年之前,

車臣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裡面的

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車臣不是15個加盟共和國,屬於俄羅斯內部的第二級聯邦,

其地位是由俄羅斯憲法規定的,而不是由蘇聯聯邦條約規定的。

因此,車臣獨立缺乏法理支持。

接下去發生俄羅斯軍隊和車臣游擊隊的兩次武裝沖突。

這兩次沖突被俗稱為第一次車臣戰爭和第二次車臣戰爭,

官方則稱為“護憲行動(Restoration of Constitutional Order)”

和“反恐行動(Counter-terrorist Operation)”。

第一次車臣戰爭(1994年-1996年)涉及到俄羅斯葉利欽政府時期的優柔寡斷

和據稱存在政治家和軍隊領導層的腐敗。

結果,車臣的武裝分子獲得了現代武器,俄羅斯軍隊未能獲勝。

第一次車臣戰爭結局是俄羅斯軍隊撤離車臣,車臣事實上處於獨立地位。

車臣獲得“獨立”但沒有完善法律治理,

結果就是車臣武裝分子在附近地區橫行,參與大量的綁架等犯罪案件。

接下來,讓人驚奇的是,1999年8月,

車臣武裝分子攻擊了鄰近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俄羅斯達吉斯坦地區。

1999年8月9日,普京被任命為俄羅斯總理。

隨後,他果然採取軍事行動(第二次車臣戰爭)並最終成功鎮壓了車臣叛亂,

使其在俄羅斯選民中贏得了良好的形象。

第二次車臣戰爭的大部分武裝沖突是在1999年-2000年。

其中,俄羅斯控制車臣的轉折點是車臣宗教領袖艾哈邁德·卡德羅夫

倒戈投向俄羅斯陣營。

艾哈邁德在武裝分子中有很高的精神權威,他重申車臣是俄羅斯的一部分,

並成為車臣第一個被克裡姆林宮支持的總統。

雖然艾哈邁德給備受戰爭折騰的人們帶來了和平,

但他自己最終在2004年恐怖主義襲擊中遇刺身亡。

拉姆贊·卡德羅夫,艾哈邁德·卡德羅夫的兒子和繼承者,

設法鞏固親俄羅斯的車臣政府。

拉姆贊自己是在游擊隊中長大,說俄語時口音很重,有時被指責有獨裁的野心。

不論如何,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有效地控制了車臣橫行的暴力。

戰爭導致的傷亡和難民外流,使車臣人口出現災難性減少的後果。

車臣人口1994年為1,307,071,到了2001年已下降到996,427,下降了24%。

得益於和平回歸、政府補償和車臣傳統的高生育率,

2012年車臣人口已達到1,302,165,回到了戰爭前的水平。

當然,對於戰爭死難者來說,一切都已於事無補……

(註:作者Larisa Smirnova(蘇夢夏)是居住在中國的俄羅斯人,

是廈門大學外籍教師,法國國家行政學院ENA、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雙碩士。

感謝Caritas France的人道主義工作者Gaelle Feneloux與作者分享觀點。

本文由張雄飛翻譯為中文。本文編輯劉波。)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0186

更多相關文章

反恐與公民自由:美國再度面臨選擇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0139)

波士頓爆炸案與列剋星敦槍聲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0097)

奧巴馬對波士頓爆炸案須謹慎行事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0076)

如何審判波士頓爆炸案嫌犯引發辯論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0058)

波士頓爆炸案在逃嫌犯被抓獲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00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