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從「中國的政府」到台灣的「中國政府」,台灣的中國難民問題?

 

2018-10-10 06:00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38168

社論》

從中國的「政府」到台灣的「政府」

==========================

十月十日,存有複雜的想像。

 

現任總統蔡英文說:

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

 

前任總統馬英九說: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國家,範圍涵蓋中國大陸

 

昨天,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詢問行政院長賴清德:

現在是否為台美關係最好的時刻?

 

賴清德說:

台美關係向來友好,現在是相對密切的時刻。

 

賴士葆追問:那為何美國不承認中華民國、與我建交?

 

賴清德答:這個意見很好,會傳達給美國,

「台灣可以跟美國建交是很好的事」。

 

對多數人來說,中華民國是台灣的「政府」,

台灣是一個國家或至少是共同體,領土是台澎金馬,

雖然國際主流尚未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

 

台灣,中華民國,有交集,也有分歧。

十月十日,存有複雜的想像。

現任總統蔡英文說: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

名字叫中華民國。

圖為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107年國慶大會

10日在總統府前舉行,

國防部三軍樂儀隊表演花式操槍。

(中央社)

 

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名稱裡都有「國」,

實際上卻是「政府」。

過去,兩者曾相爭「中國代表權」。現在,中華民國作為「中國政府」,

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

所謂的一中各表,唯一的功能在於,論述台灣與中國同屬一國。

既然如此,不論台灣如何民主化,不論台灣人民如何認同台灣,

只要主張台灣隸屬於作為「中國政府」的中華民國,

在一中論述下結局只有一個,

那就是民主台灣將被「合法的中國政府」終極統一。

這樣的論述,符合北京的反分裂國家法,卻背離舊金山和約的法理,

更背離二三五○萬人之所欲。

中華民國,從「中國政府論」質變到「台灣政府論」,

蔣經國已揭開序幕,奧伏赫變發生在民主化。

民主化之前,外來政權明知領土限於台澎金馬,

卻以反攻神話當作萬年執政的正當性基礎。

民主化之後,政權的正當性基礎,明顯來自台澎金馬二三五○萬人,

與中國十四億人毫無關係。

如此這般,遂使中華民國這個外來的政治象徵符號,

逐漸擺脫「中國政府」色彩,轉變為「台灣政府」,

憲法增修條文便是這種變化的產物。

於是,台灣(台澎金馬)成為國家主體,

中華民國是可以政黨輪替的「台灣政府」。

然而,中華民國「台灣政府論」,仍有內在矛盾需要解決。

照理說,台灣實施民主,自可依據人民意志制憲,

消除「中國政府論」與「台灣政府論」的緊張。

無奈,敵視台灣的中國也好,友善台灣的美國也好,

異口同聲反對台灣改變現狀,

以致台灣這個共同體至今仍只能作為「擬國家」,

「中國政府論」與「台灣政府論」繼續僵持。

不承認台灣事實上屬於中國,也不承認台灣是一個法理獨立國家,

一個規模可觀的經濟體、政治體、軍事體,

就這樣在聯合國之外懸而不決,

但它的科技產業、經貿活力、戰略重要性又絲毫不可忽視。

 

而外部的懸而不決,

連帶影響到民主台灣因為政黨輪替而維持其不可預測性,

這是二三五○萬人的共同課題。

 

二○一六年以來,內外情況都起變化。本土政權完全執政,

台灣共識於焉形成。

 

中華民國,維持現狀,但是「中國政府論」向「台灣政府論」位移。

川普政府,由於北京片面改變現狀,也以台灣關係法為基礎,

增之以台灣旅行法、國防授權法等,

對台政策開始與「北京的一中原則」爭奪話語權,

乃至展現更清晰的政治軍事行動。

 

最近,川普總統、彭斯副總統,抨擊專制中國霸凌民主台灣,

更不啻宣示了所謂的終極統一,已非美國之自由開放印太戰略的選項。

 

台灣共識的深化,小英之維持現狀,因此有了動態的機會與氣壓。

 

這樣的變數,使得今天這個「雙十節」,氣氛較以往特殊。

 

不到七週的九合一選舉,國家層級的議題並未成為選戰焦點,

這也許是地方層級的選舉文化使然。

 

埋首於選舉壕溝戰,疏忽國際大氣候,假使結果造成外部的誤判,

將是台灣民主的坎陷。

 

避免外部風險,固是追求正常國家的智慧,但在安全係數之內,

每次大大小小的選舉,都不啻是一場「國家運動」,

即使維持中華民國現狀,

也可以透過民意完成從「中國政府」跨越到「台灣政府」的行程,

透過選舉進行的民主革命如果持續不懈,

終有機會與國際大氣候共同釀成新的風雲。

 

而當內外皆確立中華民國是代表台灣的「政府」,

與中國沒有任何關係,那麼台灣這個共同體的國家正常化,

也就僅剩最後一哩路了。

=================================================

=================================================

[                   ]

 

 

 

==================================================

台成清交無寒門

2015-05-20 10:31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321843

作者:胡博硯|

胡博硯

 

博硯「說」法》

 

台成清交無寒門

==============

 

教育嚴重階級化的問題,

數年之前已有多位學者專家高聲疾呼,

然而,

在我們的大有為教育主管機關不知道是有意無意忽視下,

還是眼中根本看不見弱勢清貧生,

教育的城鄉差距幾年下來愈形擴大,

台成清交一流學府無寒門,弱勢生要靠著教育翻身,

快成為天方夜譚了。

 

大學推甄不久前才放榜,雖然依舊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但是相較於過往,大學窄門已不再是窄門。

 

尤其近幾年少子化的趨勢,所謂「後段班大學」,

特別是科技大學,在招生上面臨的過去幾十年未見的寒冬,

這兩年就有三家院所改制出局。

 

從這現象可以看出,

當初政府在允許各專科院校改制科技大學,

以及二十年前的設校潮,

都是欠缺思慮與規劃的教育政策。

 

103學年度,我國共有公立大學院校34所,

技職院校15所;

私立大學院校37所,技職院校59所,

就總數來看,連同軍警院校、兩間空中大學以及兩間宗教學院,

我國共有156所高等教育機構,私立學校佔三分之二。

 

分布區域則以台北市最多,

新竹以北共有學校70所,佔總數一半,

這也顯示高等教育在區域分配上的不平等。

雙北與台南、高雄市公私立大專技術學院家數統計表。

 

以上表數字來看,同時也可發現,

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南北的差距,

南部地區私立大學院所,

特別是技職院校家數居全台之冠。

 

而私立學校的退場潮也是從南部開始,

例如永達技術學院、興國管理學院等。

 

究其原因,

在於私立大學雖有國家補貼,

但絕大部分的經費來源為學費收入,

以筆者服務的東吳大學為例,

102學年度學校的經費中76%的收入為學費,

政府補助僅佔10%左右。

 

如此一來,倘若學生招收不順利,

學校的經營就會馬上產生困難,

這幾年少子化的現象更讓多所學校招生不足,經營大不易。

 

從10年間的數字增長來看,

公立院校學生從93學年度的238,000人

成長到103學年度的283,000人;

私立院校從655,000人成長到753,000人,

就數量來說,

雖然私校的學生人數成長較多,

但就比例而言,卻是公立院校成長比較高。

 

然而與私立院校不同的是,

公立院校並不是以學雜費做為其收入主要來源。

 

例如清華大學的學雜費收入僅占總經費收入10%,

台灣大學為11%。

 

顯見高等教育資源並沒有被公平分配,

公立院校享有政府取之不盡的資源,

私校卻只享有10% 不到的政府補助,以學費苦撐經營,

明顯可看出教育部消滅私立大學的意圖。 ,

高等教育資源並沒有被公平分配。

(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

 

但不可諱言的,私立院校大學的清貧學生比起公立院校要多的多。

 

以門檻較低的東吳大學為例,

近三個學年度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約占學生總數的15%;

位於淡水的真理大學高達25%;

位於嘉義的大同技術學院則有31%。

 

設址於台南麻豆的台灣首府大學,各學部共有4862學生,

申請助學貸款的人數高達2710人,

這些數字尚不包含學雜費減免以及獎助學金受益者。

 

看完私立院校的數字,回頭再檢視台灣的公立院校:

以台大102學年度為例,助學貸款者申請者僅占學生總數的5%;

清華則為10%左右。

 

放任私校自生自滅,讓私校經營者難以為繼事小,

但私校生尤其是弱勢清貧生的權益該怎麼辦?

 

政府也要讓他們自生自滅嗎?

國教行動聯盟等多個教育團體日前召開記者會,

指出大學申請淪為「多錢」入學。

(資料照,記者吳柏軒攝)

 

現今的考試制度將甄試名額大幅增加,為了進入「好」學校,

家長與學生無不卯足全力,考生甄試送審資料洋洋灑灑、美輪美奐,

但試問,少了來自家庭經濟或其他資源的馳援,

學生在推甄上的表現是否還能較資源缺乏的清貧生表現優異?

 

結果是,

擁有強大家庭支持的學生進入公立院校,

享有政府給予公立學校的豐厚高教資源,

而家庭支持較弱的清貧生,只能進入被政府邊緣化,

放任其自生自滅的私校,

忍受高學費以及畢業後償還學貸債務的壓力。

 

這種教育嚴重階級化的問題,

數年之前已有多位學者專家高聲疾呼,

然而,我們的大有為教育主管機關不知道是有意忽視,

還是眼中根本看不見弱勢清貧生,

以致於教育的城鄉差距幾年下來愈形擴大,

台成清交一流學府無寒門,弱勢生要靠著教育翻身,

快成為天方夜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