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開始務實

2015年04月22日 06:21 AM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1667?full=y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愛德華•盧斯

奧巴馬開始務實

==============

 

對於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的外交政策,

最大的批評就是他太過天真。

 

不過,隨著奧巴馬在總統任上漸趨成熟,

他正在展示人們通常會與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這個美國外交的極端現實者聯系起來的品質。

 

新保守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都關心美國打交道的政權的內在特性。

 

基辛格則脫離了這一傳統。

 

奧巴馬越少向外國人鼓吹道德,

他與美國例外主義就越疏遠——他也就會創造越多機遇。

 

對於一位邊學邊乾的總統來說,這是個可喜的跡象。

 

首要例子是奧巴馬在處理中東問題上的進步。

 

2009年,奧巴馬在開羅發表演講,

提出為西方與穆斯林世界之間的關系開啟新篇章。

 

他的巧妙措辭在該地區反響不錯,但很快就被人遺忘了。

 

如今,奧巴馬的演講少了,而辦實事的願望更大了。

 

就此而言,

最好的衡量標準就是他最近與伊朗達成的框架核協議。

 

令奧巴馬的批評者不爽的是,

該協議專註於遏制伊朗的核野心,

而對伊朗支持境外恐怖活動和國內高壓政策的現實保持緘默。

 

該協議沒有提及伊朗停止支持也門胡塞(Houthi)武裝叛亂,

或者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

 

這其實也沒什麽不好。

 

假如奧巴馬堅持上述兩者之一,

就不會達成任何協議(距離達成最終協議還有一段路要走)。

 

在專註於達成協議的努力中,奧巴馬抓住了外交的精髓

——當敵對雙方言和時,

任何一方都不會達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目標。

 

對於奧巴馬最近與古巴獨裁政權達成的交易,

這種說法也基本上適用。

 

雖然基辛格批評奧巴馬的伊朗框架協議過於軟弱,

但該協議其實與基辛格的外交學派十分吻合。

 

完美不應該是“足夠好”的敵人。

 

但這與華盛頓的主流辯論格格不入。

 

1972年,基辛格與毛澤東統治的中國握手言和,

此舉震驚了世界,

更震驚了美國國內的“紅色恐慌”鷹派人物

 

《上海公報》(Shanghai Communiqué)

在道義上是可恥的。

 

這份公報沒有提及毛主席的勞改農場,

也沒有呼籲中國結束在第三世界的冒險行為。

 

然而,這份公報通過讓中國脫離蘇聯的軌道,

戲劇性增進了美國的利益,

西方贏得冷戰奠定了基礎。

 

如果基辛格的上司理查德•尼克鬆(Richard Nixon)

道義顧慮搞得束手束腳,

這一切永遠不會發生。

 

盡管奧巴馬沒有承認這一點,

他在中東問題上模仿著基辛格的做法。

 

就在試圖與令人討厭的伊朗政權達成協議的同時,

奧巴馬加大了對同樣可疑的遜尼派 (Sunni)政權的支持。

 

就在與伊朗簽署協議的同一周,

奧巴馬恢復了對埃及軍方的13億美元年度軍事援助,

加大了美國對沙特阿拉伯打擊也門胡塞叛軍的支持力度,

並對組建一支阿拉伯(其實是遜尼派)聯合部隊給予支持。

 

下月,奧巴馬將在總統休假地戴維營接待多位阿拉伯領導人。

 

這是對中東採取的經典的“勢力均衡”戰略

 

對於該地區勢不兩立的遜尼派和什葉派(Shia)雙方,

奧巴馬同時給予了支持。

 

與其試圖改造中東、使其接受西方的價值觀

這項戰略尋求限制該地區輸出“病癥”的能力。

 

2008年,

奧巴馬在競選時呼籲恢復美國在全球的道德權威。

 

然而,喬治·W·布什 (George W Bush)

在中東的失策正是發端於道德熱情

 

布什的許多顧問相信,

他們能把傑斐遜式的民主移植

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沿岸地區。

 

如果奧巴馬繼續發展自己的嫻熟技巧,

他有望宣稱自己

推動恢復了美國在世界上的理論權威。

===================================================

 

 

 

================================================

[權貴資本主義敦促美國成為中國的附傭]

上月,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的牽頭下,

51位美國重量級商界領袖敦促奧巴馬

把2016年簽訂中美雙邊投資條約

作為與習近平會晤的一個優先重點。

 

這一條約將為兩國帶來巨大利益

 

[ 相關 ]  重啟中美關係[ 紐約時報 ]

=============================================

[ 中國 俄羅斯 台灣 克里米亞 美國 ] Crimea vs. Taiwan

兩名美國參議員

——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參議員麥肯

康乃狄克州民主黨參議員墨菲

加入烏克蘭首都基輔示威者的行列,

抗議烏國總統亞努科維奇將烏克蘭進一步推向俄羅斯。

 

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盧嵐

造訪基輔獨立廣場上的示威者,

鼓勵他們並協助分發食物。

要是參議員麥肯、墨菲助理國務卿盧嵐

也能造訪台北的示威人士

給他們加油打氣,

或許會是美事一樁。

 

相關  ]  從烏克蘭看台灣[ 白樂崎專欄 ]

===========================================

[ 馬英九/中國/歐巴馬共管體系]

 

以同樣的思路宣稱

民進黨政府的政策有導致兩岸關係倒退之虞」,

而不是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有導致兩岸關係倒退之虞」,

從事實看來,在海峽兩岸不斷運作施壓的始終是中國,

因此後面那句話遠比前者更能準確地陳述現場實況。

 

 [ 相關 ]  台灣,與民主黨的自食其果[Peter Enav 溫逸德]

標題為

Taiwan and Democratic Chickens Coming Home to Roost (link is external)

===============================================

[ 中國掠奪歷史為野心找藉口 ]

 

習近平對歷史的邏輯,大概有如下的認知:

“中國過去消滅日本帝國主義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其勇氣和苦難,不但應該獲得世人遲來的尊敬,

中國而且還應該​​對今天亞洲事務有更大話語權。

 

 [ 相關 ] 中共掠奪歷史為現下野心找藉口[經濟學人]

==================================================

如果有誰只關注1914,

就很容易忽略單獨一個有決心做任何事情的國家

到底能扮演怎樣毀滅性的角色。

 

如果有誰只關注1939

就有可能錯過找到緩解危機的關鍵舉措。

 

對於2014來說,

這兩種情況的後果都將是災難性的。

 

 [ 相關 ]    世界大戰難以為戒[德國之聲]

=============================================

評論:世界大戰難以為戒

06.09.2014

http://dw.de/p/1D8Bo

作者:Christian Trippe 編譯:任琛

 

烏克蘭危機容易讓許多人拿歷史與其相比較。

 

歐洲要面臨戰爭的威脅嗎?

就像1914和1939年那樣?

 

德國之聲評論員Trippe認為,

在烏克蘭問題上,

歷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老師。

Frankreich Kriegsschiff Mistral

法國原本計劃向俄羅斯出售的“西北風(Mistral)”級指揮運輸艦

(德國之聲中文網)

 

評論:世界大戰難以為戒

======================

 

這是少有的一致:

歐洲人和美國人對普京的野蠻政策發出指責。

 

歐盟加緊了對俄羅斯的製裁。

 

北約面對莫斯科的新帝國主義政策,

也調整了自己的戰略方針。

 

法國在經過了長時間的遲疑後,

叫停了向俄羅斯提供戰艦的計劃。

 

德國、意大利以及其他國家也經歷了艱難的過程,

將自己經濟上的利益排在後面。

“西方”在過去幾個月以來又重新回到了政治討論中,並開始結盟。

 

只有將今天政治上的風雲變幻

放在歐洲歷史經驗的地平線上,

才能看到其中的種種玄機。

 

 烏克蘭危機爆發的年代

正好是歐洲紀念兩起重大歷史事件之時:

1914和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週年,

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75週年。

 

這兩個歷史事件都為這塊大陸蓋上了血淋淋的印記。

 

而當前俄羅斯針對烏克蘭咄咄逼人的做法

讓人不得不將其與歷史做比較。

 

德國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在一次有關一戰的研討會上曾表示:

“不謀而合有時會讓人起一身的雞皮疙瘩”。

 

100年前外交的失敗對於德國政治來說既是凶兆又是鼓舞。

歐洲不能再一次因為政治上的錯誤而陷入大戰!

這背後的堅定立場是:

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能夠防止最糟糕的事情發生。

 

2014年的德國外交以1914年的世界格局為戒。

01.2012 DW Europa aktuell Moderator Christian Trippe

德國之聲評論員Christian Trippe

 

相反,

如果誰在德國看到另外一種參照的對象,

誰認為普京的政策與德國在20世紀30年代的擴張政策類似的話,

他只會掃興而歸。

 

德國財政部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在做出類似比較的時候,

就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

 

外交部吹響了判罰哨。

 

將普京和希特勒相提並論在德國是禁忌話題。

 

但在其他的地方,

切實有明確表態探討如今外交上的交手與當時的情況有何相似之處:

帝國的目標、加強軍備、用民族主義的牌而進行的遊戲、

冷冰冰的違反現有的國際條約和協定,

所有的這些都像在緊張的氣氛中歇斯底里的開動宣傳機器。

 

英國首相卡梅倫在8月底召開的歐盟峰會上警告稱,

不能在普京面前重複30年代在面對希特勒時犯下的錯誤。

 

當時英法聯手推出的”綏靖主義”沒有阻止得了那位德國的獨裁者。

 

因此,卡梅倫建議應該更加強硬,更加堅定的採取措施。

 

而尤其認同這一說法的包括波蘭、波羅的海國家以及北歐諸國。

 

它們將歐洲在二戰前夜的狀況作為如今制定俄羅斯政策的樣板。

 

與所有的歷史對比一樣,

對大戰前局勢的分析也只能是一種大致的判斷。

 

如果有誰只關注1914,

就很容易忽略單獨一個有決心做任何事情的國家

到底能扮演怎樣毀滅性的角色。

 

如果有誰只關注1939

就有可能錯過找到緩解危機的關鍵舉措。

 

對於2014來說,

這兩種情況的後果都將是災難性的。

===================================================

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週年

1939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75週年

===========================================